SM的朋友去哪找
“你说,这帮人平时都躲哪儿啊?”2025年3月25日下午三点,在北京798艺术区的某个仓库改造的咖啡馆里,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群聊记录,忍不住跟邻座的老张嘀咕。这位自称“圈内老人”的纹身师正往拿铁里倒第三包糖,闻言神秘兮兮地冲我眨眼:“要不说你是个萌新呢?这年头谁还像十年前那样满大街找同好啊?”
上周末在三里屯发生的趣事最能说明问题。刚入职场的00后女生小艾,在星巴克听见隔壁桌讨论“绳艺工作坊报名”,立刻用手机壳背面贴着的六芒星挂件在桌上转了三圈——五分钟后,她就收到了活动地址的私信。“现在连面基都搞出摩斯密码了,”小艾边演示边笑,“上周那个沉浸式艺术展,看着是装置展览,其实二楼藏着绳艺沙龙你信么?”
要说今年最火的线下据点,还得数东四环新开的“云端阁”。表面是高端私人影院,暗地里每月第三个周五的午夜场,银幕上放着小众电影,包厢里进行的却是正经八百的绳艺教学。老板阿Ken叼着电子烟透露:“我们这的会员验证比银行系统还严,得先通过三次线上问答考核。”
“十年前玩贴吧还要挂VPN,现在都改元宇宙聚会了。”资深玩家老猫掏出他的VR眼镜,带我进了个名为“云端茶室”的虚拟空间。好家伙,二十几个虚拟形象正围坐着开分享会,墙上飘着的弹幕实时翻译着六国语言。最绝的是触感反馈手套,能模拟出不同材质的束缚感,难怪听说有人在这儿找到了跨国搭档。
不过要说引流最猛的,还得看短视频平台。某音上#安全绳艺教学#话题播放量三个月暴涨300%,评论区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对话:「姐妹你这手法专业啊,求带!」「私信发你暗号,记得用摩尔斯电码转换器」
《2025亚文化社群白皮书》数据显示,国内相关爱好者数量已突破800万,但仍有67%的人表示“找不到合适渠道”。社会学教授林薇在采访中一针见血:“现在的年轻人既要安全又要刺激,既要隐私又要认同,催生了这种‘半地下式’的社交模式。”
我在走访中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来越多正经场所开始承接这类活动。国贸某五星酒店上月刚办过“创意束缚艺术研讨会”,参会者西装革履带着公文包,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投行峰会。负责人偷偷告诉我:“我们保安都培训过如何分辨正常活动和危险行为。”
说实话,我原本也带着有色眼镜。但跟这些爱好者深聊后发现,他们比谁都重视安全、尊重、自愿这三原则。就像玩家“青藤”说的:“我们圈子流传着三不碰——不碰未成年人、不碰醉酒者、不碰心理防线。”
最近认识的设计师阿May让我改观最大。她把日式绑缚技法改良成康复理疗工具,正在申请专利。“谁说这些技巧不能造福社会?”她展示着给中风患者设计的辅助固定带时,眼里闪着光。
写到这里,手机突然震了一下。低头看是采访对象发来的消息:“今晚八点,朝阳公园东门第三个长椅,带支红色记号笔。”得,看来我要亲身验证下当代都市传说是否属实了。或许正如老张说的:“这圈子就像地铁线路,外头看着就几条线,真要钻进去,底下藏着十八层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