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丰后街妹子现在都关闭了吗
🌆 听说达丰后街的妹子都撤了?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2025年3月25号下午,我揣着手机和充电宝就冲到了这条传说中的"深夜食堂"街区。嚯!眼前的场景真是让我有点懵——霓虹灯还亮着,但原本挤满年轻人的奶茶店门口,现在居然摆着两排共享单车!
说实话,我刚拐进巷子口就碰见个熟人——开奶茶店的小张老板。他叼着根电子烟跟我说:"兄弟你看我这店,去年这时候排队排到马路牙子上,现在?"他指了指空荡荡的柜台,"达丰后街的妹子确实大部分都撤了,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我数了数整条街的店铺,发现:1️⃣ 原本28家餐饮店现在只剩15家2️⃣ 网红自拍馆变成了24小时便利店3️⃣ 最火的"深夜食堂"改成了老年活动中心(这反差也忒大了点!)
这事儿得从去年说起。街道办小王主任给我看了份数据:2024年全年,后街片区接到了487起噪音投诉,比前年翻了3倍!"我们不是要赶人走,是要让街区更规范。"他指着新装的隔音墙说。不过附近居民老李头倒是挺乐呵:"现在晚上十点就能睡踏实觉,要我说早该管管了!"
不过话说回来,那些网红店主也有苦衷。美甲店老板娘阿琳跟我算账:"现在晚上不让搞促销活动,租金又涨了20%,实在撑不住啊..."她手机里还存着去年火爆时的视频,跟现在冷清的店铺对比,看得人直唏嘘。
你猜怎么着?我在隔壁商业街碰见了以前后街的奶茶妹小雨!她现在在连锁咖啡店上班:"这边五险一金齐全,虽然提成少了点,但不用天天熬夜到两三点。"还有个转型成功的案例——以前做直播的小美,现在带着团队搞起了社区团购,据说月入还比之前多了三成!
不过也有坚持的。烧烤摊老周还在原地支棱着:"咱有正规执照,做的是街坊生意。那些搞擦边的走了也好,正经做生意的才有活路。"他家的烤茄子还是那么香,就是少了些穿着清凉的顾客,总觉得少了点那个味儿。
要我说啊,这事儿就跟手机系统更新似的:✔️ 好的一面:环境确实变好了,安全隐患少了✔️ 头疼的:特色被削弱,年轻人不爱来了✔️ 意外的:催生了不少新业态(比如现在满街跑的自动送餐机器人)
街道办最近搞了个"烟火气2.0"改造计划,说是要把后街打造成"日咖夜酒"的新地标。我上周去瞅了眼试点店铺,别说,那家融合菜馆的露台设计确实挺有范儿,就是人均消费涨到150,不知道老顾客买不买账。
摸着良心说,我既怀念以前凌晨三点还能撸串的热闹劲儿,也理解现在大妈们能跳广场舞的舒坦。这事儿吧就跟吃火锅似的,清汤锅健康但不够带劲,红油锅过瘾又怕伤胃。关键得找到那个平衡点,既保住城市的烟火气,又不让街坊邻居天天顶着黑眼圈。
后街口新开了家怀旧主题餐厅,墙上挂着整改前的照片。我盯着那些照片看了老半天,突然发现个细节——照片里笑得最开心的,反而是现在天天抱怨"没内味儿"的常客。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有意思?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