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巷子里妹妹:烟火气里的新网红密码
"你听说过扬州巷子里妹妹没?"2025年3月25日清晨,东关街茶馆里几位老茶客突然被年轻人的这句提问逗乐。当传统巷弄遇见新生代,这群穿着改良旗袍、端着桂花糕直播的00后姑娘,正用手机镜头改写老城故事。
早上七点的皮市街早市,22岁的李小妹把三脚架支在青砖墙边,手机对着热气腾腾的蒸笼。"家人们看这个翡翠烧麦,透亮的皮儿能看见荠菜粒..."她的扬州话带着脆生生的甜味,直播间瞬间涌进3000人。从去年10月至今,像她这样的"巷妹"已冒出200多个,带火11条古巷的30多家老店。
"刚开始我爸拿着擀面杖要砸我手机!"李小妹笑着回忆。她家四代做早茶,老爷子觉得直播是"不务正业"。转折点出现在今年春节——某天早市直播时,突然有位北京观众现场下单20笼包子要求冷链配送。"现在老爷子天天催我开播,说要把富春茶社比下去。"
为什么这群姑娘能火?我蹲点三天发现了门道:1️⃣ 场景反差萌:汉服配帆布鞋,珍珠发簪搭蓝牙耳机2️⃣ 知识型带货:现场演示拆蟹粉、讲解茶点历史3️⃣ 方言金句:"乖乖隆地咚"这种土话成了流量密码
在仁丰里巷口,我遇到开着奔驰来买黄桥烧饼的上海游客。"刷到视频时以为穿越了,这些00后讲起三和四美酱菜比我奶奶还专业!"他拎着五盒伴手礼说。
文旅局最新数据显示,"巷妹"带动老城区客流量同比涨30%,但争议也随之而来。上个月彩衣街某直播因围观者太多堵塞交通,还有老住户抱怨"凌晨三点还在拍星空素材"。
"我们正在制定《古巷直播公约》。"文旅局王科长透露,包括限时拍摄、禁止商业摆拍等条款,"既要流量,也要留下安静的生活气"。
在广陵路偶遇65岁的裁缝张大爷,他的唐装店最近挂出"可直播背景"的招牌。"以前觉得手机拍东西虚头巴脑,现在明白这是新式叫卖。"他摸着孙女的云台说。这让我想起采访中听到的趣事——某"巷妹"教八旬奶奶用剪映,老太太现在天天催更:"昨天的vlog怎么还没发?"
看着夕阳下边拍日落边啃烧饼的姑娘们,突然理解这种烟火气为何动人。她们不像专业主播端着架子,直播时汤包汁溅到手机屏幕上会笑场,介绍长鱼面时突然插入"我奶奶说..."的碎碎念。这种带着葱花味儿的真实,或许才是老城最好的保鲜剂。
(数据支持:扬州市文旅局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扬州大学传播学院田野调查数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