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悦到家有擦边球?2025年上门服务行业新争议
你最近是不是也经常刷到康悦到家的广告?这家号称"半小时上门按摩"的平台,2025年3月25号突然被推上风口浪尖。有人拍着胸脯说他们服务正规,也有人神神秘秘地嘀咕"里头有猫腻"。这事儿到底怎么回事?咱今天就来扒个明白。
上周三凌晨1点,记者跟着市场监管部门搞了次突击检查。在朝阳区某公寓楼里,还真逮着个穿着康悦到家工服的小哥。工具箱里除了按摩精油,居然翻出几盒印着英文的"能量补充剂"。小哥支支吾吾说:"这...这是给客人提神用的赠品。"
这事儿立马在网上炸了锅。有网友调侃:"现在按摩还送保健品?买一赠一玩得溜啊!"不过康悦到家当天就发声明,说这是个别员工违规操作,已经开除处理。但眼尖的人发现,他们APP上的"增值服务"栏目,第二天就神秘消失了。
说到这儿,估计你要问了:"不就是个按摩平台吗,能出啥幺蛾子?"咱们得先搞明白现状:
业内专家王教授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在悬崖边开车,你说他违规吧,暂时还没掉下去;你说他合规吧,方向盘确实有点飘。"
家住海淀的张女士最有发言权。上个月她给老爸订了个颈椎理疗,结果来的女技师话里话外暗示:"大哥要不要试试我们的经络疏通?对男性功能特别好..."老爷子当场气得血压飙升。
"我花398买的套餐,怎么整得像进了不正经场所?"张女士的投诉至今还在平台挂着"处理中"的状态。不过也有忠实用户李先生说:"我每周都约,人家手法专业得很,某些人自己心里不干净才想歪。"
现在回到核心问题:康悦到家到底有没有打擦边球?咱们得掰开揉碎说:
北京某律所合伙人说得实在:"现在就像在玩‘大家来找茬’,平台在政策空白处反复试探,监管部门举着放大镜找破绽。"
说实话,我看着这个事挺矛盾的。作为经常加班的社畜,半夜能叫个正规按摩确实是刚需。但平台要是老在灰色地带游走,迟早要栽跟头。上个月深圳不是有个类似平台暴雷吗?就因为两个技师搞私下交易,整个公司都被牵连停业。
建议康悦到家学学餐饮界的明厨亮灶,把服务流程掰开了晒在阳光下。比如可以搞个实时服务监控系统,或者给用户发匿名评价二维码。既保护隐私,又能约束技师行为,这不比整天和监管部门躲猫猫强?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上门服务这行当要健康发展,光靠企业自觉不够,还得有更细的行业规范。听说下个月要开行业发展研讨会了,到时候是立规矩还是继续打太极,咱们拭目以待。反正作为消费者,我就认准一个理——正经生意不需要藏着掖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