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宝龙公寓b栋几楼有服务?2025年实地探访实录
"喂,听说宝龙公寓B栋藏着特殊服务?"3月25号大清早,我刚接起热线电话就听到这么劲爆的提问。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懵——作为跑社区新闻五年的老记者,宝龙公寓在我印象里就是个普通商住楼,哪来什么"特殊服务"?
揣着满肚子问号,我抄起相机就往即墨人民路288号奔。路上寻思着:这事儿要么是误会,要么就是真有猫腻。毕竟现在公寓管理乱象确实不少,去年隔壁区刚曝出过违规经营SPA馆的事。
上午10点整,我在公寓保安老李头那儿登记时故意套话:"听说B栋挺热闹?"老爷子眉毛一挑:"年轻人别瞎打听,11楼往上自己看去。"这话里有话的架势,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坐电梯时遇到个外卖小哥,他手机里连着三条订单都是B栋12楼的"丽人养生会所"。等到了12楼,好家伙!走廊里飘着精油味,1314房门口挂着"会员制私密护理"的霓虹灯牌,这阵仗明眼人都懂。
• 11-15层:集中了6家挂着养生、美容招牌的商铺
• 8楼整层:被某公司包下做"高管接待中心"
• 地下室:还有个24小时营业的"棋牌茶室"
(物业提供的楼层指南里这些都没标注,你说怪不怪?)
我在14楼逮着个保洁大姐问情况,她边擦汗边摆手:"这些店开了小半年啦,天天有生面孔进进出出。"正说着,1320房突然传出摔东西的动静,个穿貂皮的大姐夺门而出:"骗人!说好的按摩师都是小姑娘呢?"
在7楼楼道里,我遇到了抱着文件箱急匆匆搬家的张女士。她掏出手机给我看聊天记录:"当初租房时说好是纯居住公寓,结果现在半夜三更电梯里都是醉醺醺的人。"最绝的是她家楼上改成了"私人影院",隔三差五就有奇怪的声音穿透楼板。
"物业收钱的时候挺积极,投诉违规经营就装聋作哑。"张女士翻出缴费单,物业管理费比去年涨了40%,但公共区域的灯泡坏了三个月都没人修。
下午两点杀到物业办公室,王经理端着枸杞茶跟我打太极:"商户都有正规营业执照嘛,现在搞实体经济多不容易。"当我拿出偷拍的12楼照片,他脸色一变:"有些业主私自转租我们也在调查..."话没说完就被电话打断,隐约听到他在说:"先把15楼的广告牌撤了"。
有意思的是,我在物业公告栏发现了最新通知:4月1日起全面整顿转租乱象。但现场工人正在往B栋运新的按摩床垫,这"整顿"到底是真是假?
跑完这趟现场,有三件事让我如鲠在喉:1. 监管存在明显盲区:商户注册地和实际经营地"两张皮"的现象太普遍
2. 住户权益成牺牲品:像张女士这样的老实租客反而无处维权
3. 灰色地带催生乱象:从养生会所到棋牌室,都在打擦边球
不过话说回来,宝龙公寓的位置确实金贵。周边三公里内没有竞争对手,地铁口+商业体的配置,让这里成了"特殊服务"的温床。但长此以往,正经租客跑光了,公寓口碑臭了,最后吃亏的还是业主自己。
结束调查前,我特意绕到公寓后巷。五六个外卖骑手蹲在墙角抽烟,脚边堆着送往各楼层的"特殊订单"。其中有个小哥神秘兮兮地说:"上周17楼刚被突击检查过,现在他们都改送'水果外卖'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2023年青岛出台的《商住公寓管理十条》,当时还上过热搜。文件里白纸黑字写着"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用途",但现在看来,政策落地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或许真得像网友说的:公寓乱象要治,得先治治某些人的"红眼病"——见钱就眼红,见事就闭眼。
离开时瞥见公告栏新贴了二维码,说是"扫码举报违规经营"。我顺手扫了扫,页面居然显示"该功能正在维护中"...得,这事儿看来还有续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