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高台巷还有卖的吗?2025年实地探访实录
哎,最近老刷到网友在问:"敦煌高台巷现在是不是凉了?" 还有人直接吐槽:"听说那边店铺都关完了?" 作为一个跑遍西北的老驴友,我决定3月25号亲自去探探路。说实话,这地方可是敦煌老城区的活化石啊,要是真没人了,那得多可惜?
推开巷口的木门,迎面就是热乎乎的烤包子香。王大姐的摊子上摞着三十多个冒着热气的馕,见我举相机还笑着吆喝:"小伙子来个芝麻馅的?刚出炉的!" 这场景跟三年前比确实冷清了些,但要说完全没人——那可真冤枉了。
往巷子深处走,发现:- 手工艺品店从12家减到5家,但每家都挂着"2025年新设计"的招牌- 茶馆老板张叔告诉我:"现在一天能卖七八壶三炮台,比疫情时强多了"- 🌟惊喜发现:拐角处新开了家数字壁画体验馆,扫码就能看洞窟复原影像
这事儿得掰开说。2023年那会儿确实惨淡,整条街就三家店硬撑着。不过去年市里搞了"老巷重生计划",现在你看:- 政府给老商户免了50%租金- 每周六搞非遗市集,请敦煌研究院的老师傅现场教学- 游客量从日均200回升到600左右(数据来自文旅局3月报告)
举个实在例子:做泥板画的李师傅,去年差点改行送外卖,现在光定制订单都排到六月了。他边调颜料边说:"现在年轻人就爱这种能自己动手的,比买义乌货有意思多了。"
要说变化最大的,还得是商品结构。以前清一色的骆驼玩偶+丝巾,现在可丰富多了:1. 数字文创:壁画AR明信片扫码能看飞天动画2. 非遗手作:现场制作的敦煌色矿物颜料套装3. 在地美食:改良版杏皮茶出了无糖版,配着李广杏干卖得特火
重点说说那个🔥网红爆款——用莫高窟藻井图案做的保温杯。摊主小马得意地展示订单本:"上个月光发江浙沪就二百多单,有个上海阿姨直接买了十个送姐妹团。"
这个问题得分人。如果你是:- 打卡式游客:逛1小时足够,建议傍晚来,落日余晖配红灯笼特出片- 深度文化爱好者:预留半天,泥板画体验课绝对值回票价- 吃货:直接冲!羊肉合汁和榆钱饭别处真吃不到这么地道的
碰到个北京来的摄影团,领队老赵正指导学员拍市井镜头:"别看现在人不多,这种原生态反而更有味道,你懂吧?那些商业街同质化严重,这儿好歹能拍到真东西。"
逛完最大的感受是——高台巷正在"慢复苏"。说几个有意思的现象:- 下午三点突然涌进两辆旅游中巴,导游举着小旗喊"自由活动1小时"- 新开的汉服租赁店,半小时内换了三拨小姐姐在巷口拍照- 茶馆里坐着俩老外,捧着《敦煌》英文版边看边比划壁画
要说建议,我觉得还得在"体验感"下功夫。比如那个数字壁画馆,要是能结合VR让游客"走进"洞窟,肯定比单纯看展板带劲。再比如说手工艺摊位,搞点半小时速成体验课,既创收又传播文化,这不比单纯卖货强?
走到巷尾的回民烧烤摊,马老板正在翻新招牌。问他生意咋样,他擦着汗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你们多宣传宣传,让大伙知道咱高台巷还喘着气呢!" 这话听着心酸又带点希望。要我说啊,只要这些老店还在坚持,这条巷子就永远有那个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