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走基层熟女:2025年基层治理新力量
你听说过"熟女"这个词儿最近在城中村火了吗?不是电视剧里那种光鲜亮丽的职场女性,而是实实在在扎根社区的"大姐大"。2025年3月25日,我在广州天河区车陂村的社区活动室见到张桂芬时,她正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给新租客解释垃圾分类政策,手里的登记册都快翻烂了。
这事儿得从去年说起。政府推行的"基层治理人才下沉计划"碰上城中村租户流动性大的老难题,社区干部忙得脚打后脑勺。没想到几个常年在菜市场摆摊的本地大姐主动请缨,帮着搞起了流动人口登记。你别说,这招还真管用——她们既熟悉街坊邻里,又能跟新租客唠家常,三个月就把片区租房信息摸了个门儿清。
关键数据:- 目前全市已有327位"熟女网格员"完成专业培训- 覆盖21个重点城中村片区- 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42%
举个实在例子,上个月隔壁巷子的李阿姨(就是那个卖牛杂的),硬是把两户为晾衣架吵架的邻居劝得握手言和。问她有啥诀窍,她咧嘴一笑:"我天天在巷口摆摊,谁家婆婆媳妇闹别扭,我比监控探头还清楚!"
这事儿我蹲点观察了三天,发现几个门道:1. 接地气的沟通方式:跟年轻干部不同,这些大姐开口就是"靓女""阿叔",递材料时顺带塞把青菜2. 24小时在线服务:晚上十点还能在便利店碰见她们提醒租客别用大功率电器3. 生活经验碾压:从疏通下水道到给孩子找学校,她们脑子里装着本活地图
上次遇到个外卖小哥投诉房东乱涨租,王姐(就是开士多店那位)直接甩出手机里的房租行情表:"你看看隔壁栋同户型的才多少钱?我帮你跟房东说去!"结果第二天房东主动降了200块,还送了箱矿泉水。
现在这事儿在社科院都成研究案例了。中山大学社区治理研究中心的刘教授跟我说:"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形态,比单纯行政推动更有生命力。"不过也有隐忧——目前参与者多是45-60岁的本地妇女,年轻人参与度不到8%。
我在车陂村跟访时,正好碰上张大姐给新来的大学生社工传授经验:"你们别老端着个平板电脑登记信息,得学会在买菜的功夫就把事儿办了。"这话糙理不糙,现在社区App的注册率确实比三个月前翻了两番。
个人观点:城中村治理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这些"熟女网格员"的存在,恰恰证明了基层工作需要更多"人间烟火气"。她们可能不懂大数据分析,但谁家孩子要中考、哪栋楼最近换了二房东,这些活信息才是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
未来要是能把这种模式跟智慧社区系统结合,再吸引些年轻血液加入,说不定能折腾出更有意思的基层治理新生态。至少现在,晚上十点还能在巷口找到人帮忙解决急事,这股子人情味,才是城中村最金贵的东西。就像张大姐常挂嘴边的那句:"街坊邻里的,有事好商量嘛!"
(站在贴着老旧瓷砖的握手楼下,看着几个大姐边摘菜边跟租客核对信息,突然觉得——这种带着油盐味儿的基层工作,或许才是城市治理最踏实的底色。你说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