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塘贝市场有年轻的吗
你听说过南城塘贝市场吗?那个每天凌晨四点就亮灯,海鲜摊主吆喝声能穿透三条街的老市场。最近朋友圈突然冒出一堆人讨论:"这地方到底有没有年轻人混啊?"带着这个疑问,2025年3月25号大清早,我踩着人字拖就杀过去了。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挺纳闷——菜市场能有什么年轻人?结果刚到水产区转角就傻眼了。三个染着雾霾蓝头发的姑娘,正蹲在泡沫箱前跟摊主学挑蛏子。"得看这个呼吸孔啊姐,冒水泡的才新鲜!"22岁的小悠顺手把刚学的技巧拍成短视频,手机支架就架在装螃蟹的塑料筐上。
市场管理处的张姐给我透了底:"现在30%摊主都是90后、00后,上个月刚来了个海归硕士承包了两个摊位卖有机蔬菜。"正说着,旁边杀鱼摊突然传来吉他声,原来00后摊主阿杰趁着午休在直播弹唱,案板上还摆着没刮完鳞的鲈鱼。
跟几个年轻摊主聊完才发现,他们可不是来玩票的。25岁的阿杰掰着手指给我算账:"去年在CBD上班月薪八千,现在卖海鲜旺季能挣两万五。最重要的是自由啊,下午收摊还能去海边冲浪。"说着他掏出手机给我看订单系统,嚯!小程序下单量占了总销售额的六成。
不过最让我吃惊的是市场改造。原来的水泥地换成了防滑石材,每个摊位都装了智能电子秤,扫脸就能开发票。二楼的"深夜食堂区"更绝,晚上十点后变成年轻人聚会圣地,生腌配精酿啤酒成了新潮流。
要说这波转型的关键,得提三件事:1. 线下体验搞事情:现开椰子摊位前排了二十米长队,就为听那"咔嚓"一声脆响2. 短视频带货玩得溜:卖菜大叔的"三秒剥蒜教学"点赞破百万3. 混搭出新花样:海鲜加工坊隔壁就是文创摊,挑完鱼还能顺手买个手作皮套
管理处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5年一季度客流量同比涨了20%,18-35岁消费者占了四成。更绝的是出现了"菜场约会"新趋势——95后情侣觉得这儿比网红咖啡馆更有生活气息。
转悠到中午准备撤的时候,在干货区撞见个意想不到的场景。几个穿汉服的姑娘正在直播卖菌菇,身后的大妈一边理货一边跟着音乐扭秧歌。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面,大概就是传统市场焕新的最佳注解。
要我说啊,南城塘贝市场这场"逆生长"实验算是成了。年轻人不是不爱逛菜场,他们只是讨厌一成不变。当菜市场变成能买菜能社交能创业的多元空间,谁还分得清这是市井烟火还是潮流前线?下次你要找新鲜感,别总盯着购物中心,菜市场的早市可能更有惊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