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区做服务的小巷:一条街的烟火气与转型记
你听说过临平区那条“服务一条街”吗?就是那种白天看起来平平无奇,傍晚霓虹灯一亮就热闹得跟过年似的巷子。2025年3月25号这天,我特意踩着晚高峰来探了个究竟——嚯!整条街的店铺招牌都换成统一样式了,连卖炒粉的大叔都穿上了印着二维码的围裙,这改造力度够狠的啊!
要说这条巷子的历史,那可是老临平人都知道的“江湖传说”。十年前这里就是个自发形成的夜市摊,卖小吃的、修手机的、裁裤脚的扎堆儿。但自从去年政府搞了个“街巷焕新计划”,事情就开始起变化了。
我蹲点采访了在这摆了八年煎饼摊的王大姐:“以前咱这巷子下雨天能养鱼,晴天垃圾满天飞。现在你看这排水沟、分类垃圾桶,还有统一发的遮阳棚,政府是真舍得花钱!”她边说边麻利地摊着煎饼,新装的电子支付提示音响个不停。
要说最直观的变化,还得数各家店铺门口贴的“服务星级榜”。从修鞋铺到美甲店,家家都挂着从⭐到⭐⭐⭐⭐⭐的评分牌。巷口的李师傅修表店今年刚评上四星,他指着墙上的服务承诺书跟我说:“现在修表必须开保修单,零件价格全透明,客人都说心里踏实多了。”
不过也有商户偷偷跟我吐槽:“每个月要参加两次培训,又要学消防又要学服务礼仪,咱这小学毕业的人真是头大。”这话倒是提醒我了——服务标准化会不会把小本买卖逼得太紧?这个问题我当场抛给了街道办的张主任。
不过话说回来,热闹归热闹,问题也不是没有。我在巷尾发现几家老店悄悄换了招牌,原来的修伞铺改成了奶茶店,卖了几十年针头线脑的杂货铺也挂上了网红零食的招牌。问起原因,老板直叹气:“现在租金涨了三成,不搞点年轻人喜欢的买卖,实在撑不住啊。”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服务升级和传统手艺传承,真的只能二选一吗?跟几位老街坊聊天时,他们倒是看得开:“能留住这条街的烟火气就行,总比全拆了盖大楼强吧?”
新搬来的网红美甲店老板小林给我算了笔账:她现在月营业额比在商场开店高20%,但成本只要一半。“这条街自带流量啊!昨天还有个博主来拍短视频,说我们这是'最接地气的精致生活'。”她边说边给客人画着最近爆火的“菜市场风”美甲——就是在指甲上画小葱白菜的那种。
临走前我特意数了数,整条巷子187米,现在有43家店铺,比改造前少了8家,但营业额平均涨了40%。这数据有意思吧?看来提质增效还真不是空话,就是不知道那些消失的老行当,会不会成为这条街永远的遗憾。
站在巷口回望,霓虹灯下的炒锅还在翻腾,智能服务机的屏幕幽幽发亮。要我说啊,这条小巷就像个混搭高手——左手攥着几十年的人情味,右手握着新时代的数字化,走得虽然有点磕磕绊绊,但那股子烟火气倒是一点没丢。下次要是再来,说不定能在修表店隔壁喝到手冲咖啡呢?你别说,这画面想着还挺带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