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现在小巷子玩的多吗?2025年的老城探秘实录

2025-04-05 19:24:13 | 来源:条店的路新闻网
小字号

九江现在小巷子玩的多吗?2025年的老城探秘实录

"哎,你最近去九江的老巷子转过没?"坐在茶馆里的张叔突然这么一问,把正在刷短视频的我问懵了。别说,自从新区建了那些网红商场,我还真有三四年没往老城区的巷子里钻了。今天咱们就带上好奇心,去2025年3月的九江巷弄里走一遭。


🚶♂️老巷子的"第二春"来得有点猛

沿着庾亮南路往南走,青石板路上居然冒出了七八家新店。最显眼的是家叫"巷尾来信"的手冲咖啡馆,玻璃窗上贴着"日咖夜酒"的灯牌。"现在周末能卖出两百多杯,比去年这时候翻了三倍。"店主小林边擦着虹吸壶边说。有意思的是,他家菜单居然用毛笔字写在瓦片上,这波传统混搭现代的操作我给满分。

拐角处的变化更惊人——原本空置的民国老宅改成了"九江记忆博物馆",展柜里摆着搪瓷缸、煤油灯这些老物件,墙上还挂着九江水电站建设时的老照片。看门的大爷说:"上个月刚开张,现在每天能接待三四十个年轻人,都是来找爸妈辈记忆的。"


🌟年轻人为啥往巷子里挤?我们逮住几个问

在烟水亭附近的小巷里,我们遇到了正对着手机直播的95后姑娘小陈。"家人们看这个陶艺工作室!"她举着手机冲进挂着蓝印花布的门帘,"这可比商场里的DIY店有意思多了,捏着泥巴还能听老板讲九江码头故事。"她告诉我,这条巷子现在被网友戏称为"盲盒巷",因为每推开一扇门都可能遇见惊喜。

另一组数据更有意思:九江文旅局3月刚公布的数据显示,老城区巷弄客流量同比上涨30%,其中00后占比从去年的18%飙到42%。正在拍vlog的摄影爱好者阿杰总结得很到位:"商场千篇一律,巷子处处彩蛋。上次我在双峰路那边的小巷,居然发现个做竹编青蛙的老匠人,那手艺绝了!"


🍜烟火气与文艺范的"神仙打架"

走到江洲菜场后面的小巷,眼前的画面简直魔幻现实主义——左边是挂着腊肠的杂货铺,右边是卖手作皮具的工作室,中间还夹着个卖萝卜饼的老摊子。卖了二十年萝卜饼的刘婶现在也玩起新花样:"现在年轻人爱拍照,我给油锅换了透明玻璃罩,他们管这叫'烟火装置艺术'"。

更绝的是李公堤附近的小巷改造,政府把二十多间老屋统一整修后,搞了个"九江十二时辰"文创市集。我们逛到申时(下午3-5点)的铺子时,正赶上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剪纸。负责运营的小王透露:"周末晚上这里能变成露天小剧场,上个月刚演过改编自《琵琶行》的沉浸式话剧。"


😟热闹背后藏着几道坎儿

不过跟开民宿的老赵聊天时,他倒出些苦水:"现在这条巷子租金三年涨了五倍,我都快撑不住了。"在塔岭北路经营书屋的小吴也吐槽:"上个月突然来了三个汉服体验馆,整条街天天有人甩水袖拍照,真正看书的人反而少了。"

文旅专家周教授在采访中提醒:"现在九江小巷日均新增1.2家网红店,这个速度有点危险。别让'千巷一面'的悲剧在九江重演,得守住每个巷子的独特性。"


💡个人观点:巷子不是迪士尼

逛完这些巷子,我倒是想明白个道理——老巷子的魅力在于"不完美"。那些坑洼的石板路、斑驳的砖墙、甚至偶尔窜出来的野猫,都是新城区复制不来的生命力。现在有些巷子改造得跟主题公园似的,反而丢了魂儿。

建议下次来九江玩的朋友:别光盯着网红打卡点,试试跟巷口晒太阳的老人聊聊天,说不定能听到比攻略更有趣的故事。毕竟,真正的城市记忆都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生活褶皱里。就像我昨天在四码头小巷遇见的修表师傅,他工具箱里还收着1983年的九江日报,那可比任何展览都带劲!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