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站街:老城新生的烟火气与争议

2025-04-05 07:23:41 | 来源:把件套这新闻网
小字号

绵阳站街:老城新生的烟火气与争议

"你听说过绵阳站街吗?"最近在茶馆里、菜市场边,这句话成了街坊们打招呼的新方式。就在2025年3月25号这天,政府一纸改造方案让这个沉寂多年的老街区突然成了全城焦点。说实话,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一边是破墙烂瓦的老房子,一边是亮闪闪的规划图,中间还夹着卖凉粉的张婶、修鞋的李伯这些活了几十年的老街坊。


🌆现状:活着的"城市博物馆"

站在绵阳站街的路口,你立马能闻到两种味道:左边飘来现磨豆浆的香气,右边却窜出下水道返潮的霉味。这条1.2公里的老街藏着绵阳最后的露天菜场、仅存的手工弹棉花铺子,还有二十来家开了三代人的苍蝇馆子。

重点来了:这里80%的建筑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砖房,墙上还留着"抓革命促生产"的褪色标语。住在临街的王大爷边修自行车边跟我唠:"我家这铺面,从我爷爷那辈就开着,现在说要拆,我这心里就跟打翻五味瓶似的。"


💡改造计划:15亿砸出"新天地"

政府这次是动真格了,方案里几个关键数据挺抓眼:- 总投资15个亿,要搞"古今对话"式改造- 绿化面积增加30%,还要搞空中花园(听着像科幻片?)- 商业空间直接翻倍,说要引进文创工作室- 给现有商户预留40%的平价铺面

负责规划的小刘拿着激光笔在沙盘上比划:"咱不是要搞网红打卡地,是要让老树发新芽。"不过话说回来,街口卖红糖锅盔的赵大姐倒是实在:"要是真能把厕所整干净,我倒愿意多交两成租金。"


🤔争议漩涡:该保烟火气还是追现代化?

这事儿在社交媒体上吵翻了天。我蹲在街角观察了三天,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现象:1. 年轻人普遍支持改造,但要求保留老字号2. 中老年群体最担心租金上涨3. 文化学者和开发商天天在报纸上打嘴仗

举个实在例子:开了三十年的"老陈剃头铺",现在5块钱还能理个发。陈师傅叼着烟说:"要给我搬进玻璃房子,我这些木头椅子往哪摆?"对面刚租下店面的95后咖啡师小周倒是兴奋:"我就等着改造完搞个复古咖啡馆,绝对爆款!"


🚀未来猜想:第三条路走得通吗?

跟规划局的老王私下聊,他透露了个猛料:"其实方案里藏了个'时间胶囊'设计——每栋改造楼都要留出10%原貌展示区。"这招挺妙,既给了开发商面子,又给老街坊留了念想。

个人觉得这事儿得把握三个关键:1. 别把特色当缺陷(比如那些歪歪扭扭的电线杆子)2. 新旧不能搞隔离(别整成游客专区)3. 要给老手艺活路(不能光引进奶茶连锁)

住在后街的刘作家说了句实在话:"城市更新最怕'塑料感',修得再漂亮,没了人气儿就是标本。"


最后说点掏心窝的:看着施工队开始围挡,我突然想起去年在苏州平江路看到的场景——老奶奶坐在改造过的骑楼里卖茉莉花串,游客举着手机拍她满是皱纹的笑脸。绵阳站街要真能折腾出这种"混搭风",那才叫本事。不过话说回来,那些天天蹲在街口下象棋的大爷们,到时候会不会嫌新修的石头凳子太凉呢?这事儿,咱们还得走着瞧。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