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城中村:2025年的蜕变与新生
嘿,你听说过陕西榆林的城中村吗?这些地方现在变成啥样了?2025年3月25号,我揣着相机走进榆阳区老城墙根下的王家梁片区,眼前的场景让我差点没敢认——原先歪七扭八的砖瓦房变成了白墙灰瓦的仿古建筑群,巷子口卖凉皮的大妈正用智能收银机给游客结账。这还是我五年前采访过的那个"脏乱差代名词"吗?
要说榆林城中村的改造,那可真是摸着石头过河。2023年市政府搞了个"新榆林人计划",把城中村改造和文旅开发打包处理。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榆林是咋解决"拆旧建新"这个老大难的?他们搞了个"三三制":三分之一原址重建、三分之一置换商品房、三分之一留给文旅开发。
举个活例子,原先住在东风巷的王大爷家。老爷子今年68岁,他家的老宅子改造成民宿后,自己当了"名誉掌柜",每月除了房租分成,还能给游客讲老榆林故事挣外快。"以前下雨天屋里摆七八个盆接漏,现在空调地暖齐全,你说这日子美不美?"老爷子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他抖音上3万多的粉丝量。
说到钱这个敏感话题,负责项目的李副局长给我算了笔账:"政府每投1块钱,能撬动社会资本3块钱。"他们搞了个创新——把改造后的商铺二十年经营权打包成理财产品,结果榆林本地人认购热情高得吓人,三小时抢光两亿额度。
不过也有翻车的时候。去年在沙河口片区搞智慧停车场,就因为设计得太"高大上",导致好多老住户不会用。后来政府连夜召集居民代表开会,这才有了现在扫码、刷脸、投硬币三合一的"傻瓜式"停车系统。你瞅瞅,这不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活教材吗?
站在新建的民俗博物馆前,我碰见带着研学团的中学生。孩子们举着AR眼镜,正对着复原的老油坊遗址大呼小叫。负责讲解的刘大姐是原住民,她告诉我:"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都抢着回来搞民宿。我家二小子辞了西安的工作,专门回来做陕北剪纸体验课。"
但争议也不是没有。上个月社交媒体上就吵翻了天——有网红指责改造后的街区"太新太假"。这事儿我倒觉得要分两面看:保护传统不是把破房子当文物供着,关键得让老手艺活起来。就像王家梁新开的陕北说书茶馆,七成观众都是90后,这不就是最好的传承吗?
• 治安案件同比下降62%(2025年榆林公安年报)
• 原住民年均收入从3.8万涨到7.2万
• 片区商铺空置率从45%降到6%
• 旅游旺季日均客流量破2万人次
最让我吃惊的是就业结构变化。原先跑摩的的张大哥现在开电瓶观光车,月收入翻了三倍;做家政的李大姐把自家小院改造成"窑洞民宿",旺季时得提前俩月预订。用他们的话说:"现在挣钱不用看老天爷脸色了。"
人红是非多,改造成功的片区也遇到新问题。上周末我去踩点,亲眼看见网红直播团队为了抢机位差点打起来。开杂货铺的赵婶子又喜又愁:"以前愁没人来,现在愁人太多。上个月光是垃圾桶就换了三批——游客太多给踩坏的!"
这事儿倒逼出不少民间智慧。比如东沙片区的商户自发改装了声控路灯,晚上十点自动调暗亮度提醒游客离开;南门口的老茶摊搞起"声音博物馆",用定向扬声器控制噪音污染。要我说啊,这种"成长的烦恼"可比以前的死气沉沉强多了。
转悠了三天,我算是看明白了:榆林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更像是给老树嫁接新枝。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群众当家,这三股绳拧在一起才扯出现在的光景。当然问题还有不少,比如老年活动中心总被游客占用、部分传统手艺面临商业化变形。但看着巷子里飘着的榆林老腔,听着游客学说的陕北话,我觉着这条路子算是走对了。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城市更新不能光图面子好看,关键得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榆林这波操作虽然不算完美,但至少给类似的老城区改造打了个样。下次再来,指不定又能看见啥新花样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