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到家荤的还是素的?2025年这场争论把外卖行业整不会了
"您点的这份红烧肉,到底是真肉还是豆腐做的?"2025年3月25日下午,在东郊到家配送站门口,张女士举着手机直播的画面突然火了。这事儿说来有意思——最近半年,东郊到家平台上突然冒出来一堆"真假难辨"的外卖店,把整个外卖江湖搅得天翻地覆。
事情得从三个月前说起。那天凌晨两点,程序员小李加完班点了个"秘制卤肉饭",吃着吃着突然发现这肉丝儿怎么嚼着像豆制品?第二天他较真儿地拿着餐盒去检测,结果发现所谓的"荤菜"全是植物蛋白做的!
这事儿在程序员圈子里炸了锅。有人调侃说:"怪不得最近写代码都不掉头发了,敢情是吃素吃的?"但玩笑归玩笑,真正引发全网讨论的是东郊到家平台那个神神秘秘的标注系统——有些店家明明卖的是素菜,偏要在菜名里加"秘制""古法"这些让人想入非非的词儿。
说白了大家生气的点就三个:1. 花荤菜的钱吃素菜(38块钱买份"炭烤牛排"结果是魔芋做的)2. 菜单像在玩文字游戏("妈妈的味道红烧肉"小字标注"仿真系列")3. 平台审核像在打瞌睡(有店家把素菜归类到"家常硬菜")
最绝的是有家店,菜名叫"深夜放纵套餐",结果送来的全是西兰花配糙米饭。网友吐槽:"这哪是放纵?这是出家人套餐吧!"
根据2025年外卖行业白皮书:- 素食订单量暴涨210%(但其中43%用户不知道自己点的是素菜)- 25-35岁群体最纠结:68%的人既想健康又馋荤腥- 商家的小心思:用荤菜名卖素菜的店铺,月销量平均高出普通店2.3倍
做餐饮的老王跟我说:"现在年轻人就好这口'薛定谔的肉',你说它是荤的它就是荤的,你说它是素的它就是素的。"这话听着玄乎,倒还真说中了消费心理。
我在东郊到家配送站蹲了三天,发现取餐的人分成了鲜明阵营:1. 佛系养生派:"管它荤的素的,吃得安心就行"2. 较真维权派:"挂羊头卖狗肉就是欺诈!"3. 人间清醒派:"38块还想吃真牛排?心里没点数吗"
有个外卖小哥跟我说了个金句:"现在送餐都得备两份话术——遇到较真的要说'这是新概念融合菜',遇到佛系的就说'吃这个能瘦'。"
说实话,我试吃了三天"争议外卖",倒吃出点门道来了。现在很多仿真荤菜做得确实以假乱真,上次吃的那个"糖醋素排骨",要不是店家主动承认,根本吃不出来是面筋做的。
但问题在于分寸感。就像麻辣烫分微辣中辣重辣,素菜外卖也该有个明确分级:- 🌱一级:纯素(老老实实写清楚)- 🥦二级:仿荤(要在菜名前加"素"字)- 🥩三级:荤素混搭(得标注明明白白)
要是能整个行业标准出来,既能让想吃素的安心,又让想吃荤的明白,岂不是两全其美?
跟几个餐饮老板聊完,发现他们也在犯愁。做传统荤菜的觉得被抢了生意,做素菜的又嫌赚得少。倒是听说有家店搞了个"荤素盲盒"卖疯了——周一三五大鱼大肉,周二四六清爽素食,周日随机掉落隐藏菜单。
要我说啊,这年头吃饭都吃出哲学问题了。就像东郊到家那个95后运营总监说的:"Z世代要的不是绝对荤素,而是一种'可调控的罪恶感'。"仔细想想还真是,今天想放纵就来份"罪恶肥宅套餐",明天想养生就点"轻食主义",关键得把选择权真正交到吃货手里。
最后路过东郊到家新开的体验店,电子屏上滚动着一行字:"您今天想宠幸舌尖还是讨好肠胃?"得,这问题算是问到点子上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