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有站女街:一条老街的新生与争议
"你听说过厦门有条街专门'站'着女人吗?"2025年3月25日大清早,我的手机突然被这个热搜词条轰炸。说实话,刚看到"厦门有站女街"这个标题时,我差点把豆浆喷在键盘上——这都什么年代了,咋还能有这种古早味的街道?
说来惭愧,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也是最近才听说。原来在思明区老城区,有条200米长的骑楼街道,本名"同文巷"。要说这名字的来历,得追溯到百年前:当时这儿是码头工人聚集区,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站在街边等丈夫归来。时间一长,街坊们就戏称这是"站女街"。
不过最近这名字突然翻红,是因为文旅局搞了个"地名活化工程"。他们在街口立了块智能解说碑,只要扫码就能听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街坊们的吆喝声。这下可好,短视频平台上#厦门站女街#的话题播放量三天破亿,比鼓浪屿船票还难抢。
现在这条街可热闹了。东头是百年老字号"阿嬷海蛎煎",西头新开了元宇宙体验馆。最绝的是周三下午,你能看到穿汉服的姑娘和穿赛博朋克装的coser在同一个茶摊排队——这场面,活脱脱像穿越剧拍摄现场。
但争议也来了。上周居委会张大姐拉着我说:"现在的年轻人就知道拍短视频,前天有个网红在李家祖屋前跳女团舞,把李大爷气得直跺脚。"不过开奶茶店的王大姐倒是乐开花:"以前一天卖30杯都难,现在排队排到巷子口,我闺女都从深圳回来帮忙了。"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老厦门和新厦门在掰手腕。文旅局最近公布的调查数据挺有意思:- 支持改造的占70%(主要是18-35岁群体)- 反对的占25%(55岁以上居民居多)- 还有5%的佛系群众表示"改不改都行,别耽误我晒鱿鱼干就行"
民俗专家林教授在采访中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沙茶面里加芝士,有人觉得是创新,有人觉得是胡来。"他建议保留原味的同时,可以搞些"时空对话"活动,比如让老街坊给游客讲古早故事。
要说最让我触动的,还是遇到陈阿婆那天。她坐在自家骑楼前,面前摆着个二维码牌子,上面写着"扫我听真正的站女街故事"。原来她孙子教她用AI语音合成,把年轻时的记忆做成了有声故事。"现在年轻人爱听这个,上个月赚的打赏钱,够给老头子买三个月降压药了。"阿婆说着,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波浪线。
不过也有糟心事。开五金店的老周吐槽:"前天有个主播非要买我家用了二十年的秤砣,说要做直播道具。我说这是吃饭家伙不卖,他居然掏出手机就要现场转账!"
依我看啊,这事就像厦门人最爱的花生汤,得慢慢熬。完全原封不动肯定不行——你们看看中山路现在冷清成啥样?但也不能学某些网红城市,把老街改得亲妈都不认识。
有个折中的法子:白天让老商户正常经营,晚上搞限时灯光秀。既保住烟火气,又能吸引年轻人。再说了,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得让年轻人自己发现老东西的好。就像我表妹,以前对老建筑嗤之以鼻,现在天天扛着单反在骑楼下转悠,说要在抖音教人拍"复古未来风"。
说到底,"站女街"的走红给我们提了个醒:城市记忆不是放在保险箱里的老照片,而是活在市井中的烟火气。只要把握好分寸,老树发新芽未必是坏事。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