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上课喝茶qq群:年轻人的新型社交圈正在崛起?

2025-04-05 04:31:32 | 来源:门端么直新闻网
小字号

成都上课喝茶qq群:年轻人的新型社交圈正在崛起?

"成都的年轻人最近都在忙啥?"这个问题要是放在两年前,答案可能是春熙路打卡、火锅店排队。但最近有人发现,不少大学生和上班族都在偷偷参与一个叫"上课喝茶qq群"的神秘组织。这事儿听着新鲜吧?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个2025年3月突然爆火的成都新现象。

🔥【茶馆变教室?这事儿整得挺魔幻】
要说这个qq群的起源,得追溯到去年川大旁边那家老茶馆。几个考研党边啃书边喝茶,顺手把复习资料往群里一传,结果一传十十传百。现在的群公告还挂着创始人的原话:"咱不搞虚的,要学就认真学,要耍就放开耍!"

你别说,这模式还真有门道。群里每天分三个时段:
✔️ 早8-12点:学习打卡+资料共享(严禁斗图)
✔️ 午12-14点:美食探店+茶饮安利(必须带地址)
✔️ 晚7-10点:兴趣小组+线下约茶(禁止商业广告)

上周三亲眼见着个有意思的——电子科大的小王在群里嚎:"高数要挂了!"结果半小时后,三个不同专业的群友带着奶茶直接杀到他宿舍楼下。用小王的话说:"比亲室友都靠谱!"


🤔【不就是学习群?有啥特别的?】
肯定有人要问:现在学习群多如牛毛,凭啥这个火?咱观察了半个月发现玄机在这:
1️⃣ 场景融合:把传统茶馆文化和现代学习需求搅和在一起,喝着盖碗茶背单词你说骚不骚?
2️⃣ 社交刚需:00后们既想要面对面交流,又怕尴尬冷场,这种半结构化的聚会正好拿捏
3️⃣ 成本控制:比起动辄人均50+的咖啡馆,老茶馆15块管饱的素茶它不香吗?

举个真实案例:川师大的李婷原本是个社恐,现在居然成了群里的"活动委员"。问她转变秘诀,姑娘腼腆一笑:"在这儿讨论《百年孤独》不用怕被说装X,聊爱豆八卦也不会被鄙视,懂的自然懂。"


💡【争议来了:这是学习还是摸鱼?】
当然啦,新鲜事物总伴随着质疑声。上个月成都商报搞了个街头采访,结果发现:
→ 62%的家长觉得"不务正业"
→ 78%的参与者表示"效率翻倍"
→ 最绝的是某中学老师偷偷注册小号潜伏,后来居然在群里组织起了"作文特训班"

群里最近还冒出个新词叫"茶效",说的是在茶馆特定环境下注意力能自动+30%。心理学博士张涛分析说:"这其实就是环境锚定效应,当大脑把茶香和专注状态建立联系后..."(后面半句太学术咱就不展开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上周群里确实闹过笑话——有个哥们把公司会议号发到学习频道,结果二十多个群友戴着口罩正襟危坐出现在视频会议里,把老板整不会了。


🍵【个人看法:这事儿能走多远?】
说实在的,刚开始我也觉得就是个昙花一现的网红现象。但跟了几次线下活动后改观了:
• 在玉林路茶馆见过边包书皮边讨论区块链的00后
• 在人民公园撞见过用盖碗茶摆拍《论语》读书会的汉服妹子
• 最绝的是上周,三个程序员在茶馆白板上推演AI算法,引来大爷大妈强势围观

这种混搭风看似无厘头,实则暗合了年轻人的真实需求——谁说学习和社交非得二选一?成都人骨子里的"安逸"遇上新时代的"内卷",碰撞出这么个魔幻现实主义的解决方案,倒也挺合理。

要说担心嘛...只希望别被资本盯上搞成什么"知识付费新赛道"。保持现在这种野生状态,让年轻人自己折腾去,说不定能长成个有意思的新文化现象。就像群里常说的那句:"茶要慢慢品,路要自己走,你说是这个理不?"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