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阁论坛江苏:一场民间网络狂欢的五年蜕变
"哎你说现在这些论坛,咋还有人玩啊?"2025年3月25日早上七点,老王蹲在南京新街口煎饼摊前刷手机,突然对着刚出炉的煎饼来了这么一句。这个看似普通的早晨,正是唐人阁论坛江苏站上线五周年纪念日。这个曾被贴上"土味""小众"标签的地方社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全国城市论坛的标杆案例。
时间倒回2020年春天,几个南京大学生在宿舍捣鼓出的这个论坛,最初就是个发二手书、拼车信息的"草台班子"。谁也没想到,五年后这里能聚集起230万注册用户,日活跃量突破50万大关。用管理员"盐水鸭本鸭"的话说:"咱们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夫子庙,啥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都能摆摊。"
最近论坛融资成功的消息在圈内炸了锅。3月24日晚间,运营方突然官宣完成B轮1.2亿元融资,投资方名单里赫然出现了几家头部互联网公司。这下可把老用户们整懵了——说好的"永不商业化"呢?不过话说回来,看着论坛服务器从租用民房搬进江宁数据中心,加载速度嗖嗖的,大家也就嘴上抱怨两句。
第一招:方言护城河
论坛有个不成文规矩:发帖必须带点江淮官话元素。去年有个北京网友发求助帖,因为把"摆得"说成"放在",直接被管理员标注"请说南京话"。这种看似排外的设定,反倒成了文化保护的新模式。现在论坛语言学院都跑来合作,说要研究网络方言生态。
第二招:城市记忆银行
去年启动的"老照片数字化"项目是真绝。家住鼓楼的张伟把爷爷收藏的80年代新街口照片上传,三天后竟然收到了照片里那位卖糖芋苗老奶奶孙子的私信。这种穿越时空的连接,让冷冰冰的网络社区突然有了温度。
第三招:线下奇袭
你敢信?他们去年在玄武湖搞的"网友见面会",硬是整成了万人规模的民间文化节。挎着菜篮子的大妈和穿汉服的00后同框跳广场舞,这画面够拍十部纪录片。
25号当天打开论坛,首页飘着二十几个活动专题。最火的要数"城市漂流瓶"——网友把写着心愿的玻璃瓶投放到秦淮河特定河段,其他用户可以通过AR技术"打捞"。到下午三点,系统显示已经投放了8.6万个"电子漂流瓶"。
还有个数据很有意思:当天新增用户中,40岁以上群体占了37%。运营总监李敏透露,他们专门开发了"语音发帖"功能,现在每天有上万条带着南京口音的语音帖子。"有些阿姨不会打字,但对着手机唠家常可带劲了。"
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去年那场"最美梧桐树"评选就闹出过乌龙,有人为了给自家门口的树拉票,半夜偷偷给竞争对手的树缠LED灯带。最后还是环卫工人老周在论坛爆料,才制止了这场闹剧。
商业化进程也引发过争议。上个月论坛试水直播带货,首场直播卖南京特产,结果主播把"雨花茶"说成"菊花茶",急得场控在评论区疯狂刷表情包找补。不过用户们倒是宽容,弹幕里清一色的"阿要辣油啊"成了新梗。
混了三年论坛,眼看着它从"网络茶摊"变成"数字会客厅",我倒觉得这种蜕变挺有意思。现在的年轻人总说元宇宙、Web3.0,要我说,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城市脉动的地方才是好社区。唐人阁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把南京人那种"大萝卜"精神搬到了网上——实在、热闹、带点可爱的倔强。
不过也有隐忧。随着资本入场,论坛里开始出现精心策划的营销内容。就像明瓦廊的小吃店,火了之后难免要应付网红打卡。如何在商业化和社区纯粹性之间找平衡,将是接下来真正的考验。毕竟大家喜欢的,还是那个能穿着拖鞋逛的"网络老门东"。
(注:文中数据为虚拟创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