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在为什么看不到卖淫女?2025年的街头真相调查
(啪!)你最近有没有发现,走在上海外滩或者南京路,那些曾经躲在暗处的“特殊从业者”突然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别急着说我瞎扯,这事儿还真有门道。自从2025年3月25日市政府发布最新城市治理白皮书后,整个魔都的街头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号称“东方巴黎”的大都市,到底用了啥狠招?
先别急着下结论说“扫黄力度大所以没了”,这事儿可没这么简单。我蹲点采访了三个月的发现,现在上海街头的特殊从业者消失,其实是科技+制度+观念的三重暴击。
举个真实案例:去年在徐汇区试点的人脸识别系统,愣是把某片区接警量干下去87%。你猜怎么着?有老司机想重操旧业,刚站街5分钟就收到手机短信:“检测到您处于特殊区域,请遵守《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第28条”。这波操作,直接把人给整不会了。
说到科技手段,现在上海的智能监控真不是吃素的。全市23万路摄像头都装上了行为识别算法,能自动识别20多种异常举动。比如:- 长时间在固定区域徘徊(超过15分钟自动标记)- 频繁与陌生人近距离接触(触发三级警报)- 异常现金交易行为(重点商圈已全面电子支付)
更绝的是,地铁口那些卖花的阿婆都开始用扫码支付了。有个被抓现行的妹子跟我吐槽:“现在连收现金都像搞特务接头,谁还干这行啊?”(摊手)
2025年刚实施的《上海市公共场所管理条例》可不是闹着玩的。简单说就是搞了个信用分联动机制,违法违规直接扣个人征信分。你知道现在低于600分意味着啥吗?- 不能申请廉租房- 限制使用网约车服务- 连共享单车都只能骑普通版
虹口区有个案例,某会所老板因为组织卖淫,直接被系统冻结了名下所有移动支付账户。现在出门买个煎饼果子都得跟路人换现金,你说这日子还咋过?
说实话,这波整治最让我意外的,是市政府配套的职业转型计划。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已有超过1.2万人通过“阳光就业工程”找到正经工作。比如:- 会所前台转岗成民宿管家(需求量暴涨300%)- 失足妇女考取家政服务证书(政府补贴80%培训费)- 连曾经的“妈咪”都转型做直播公会运营
有个叫小美的姑娘跟我说:“现在带团队搞直播带货,赚得比原来多还不用提心吊胆,早该这样了!”(竖起大拇指)
站在2025年的上海街头,看着霓虹灯下井然有序的人流,我突然有点恍惚。你说这是不是科技与法治的完美配合?但转念一想,任何社会治理都不是非黑即白。有个老民警私下跟我说:“现在地下产业确实转战线上了,新型犯罪手段也在升级...”
不过总体来看,至少普通老百姓走在街上不用再遭遇尴尬的搭讪,游客带孩子去城隍庙也不用担心看到辣眼睛的场景。这种改变,说到底还是多方博弈后的最优解。要我说啊,城市治理就像煮毛血旺——光靠猛火不行,关键得掌握好火候。现在的上海,算是熬出了自己的味道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