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楼凤:2025年城市居住新观察
你听说过“楼凤”吗?不是凤凰,而是这几年突然火起来的一种居住现象。就在上个月,2025年3月25号下午,我在朝阳区某小区门口亲眼看到——三拨外卖小哥挤在同一个单元楼下等电梯,楼上飘下来的油烟味混着螺蛳粉、咖喱鸡和煎牛排的味儿,这场景,活脱脱就是现代版“七十二家房客”。
先说清楚啊,楼凤可不是什么非法勾当,官方说法叫“多户分租住宅”。简单来说,就是房东把一套三居室隔成五六个带独立卫浴的单间,租给不同的人。去年住建部刚出的数据,全国这样的“楼凤房”已经占了出租市场的35%,比2020年翻了两倍还不止。
我采访的90后程序员小陈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他那间12平米的屋子,进门就是床,转身就碰墙,但架不住地段好。“步行10分钟到公司,月租3800,要啥自行车?”他边说边给我看手机里的租房APP,好家伙,同小区正规一居室已经涨到8800了。
这事儿得掰开揉碎了说。先说几个扎心的事实:- 北京五环内新房均价突破18万/㎡(2025年统计局数据)- 应届生平均起薪8500元,房租支出占比高达42%- 超60%的租客表示“可以接受共用厨房”
“说白了就是穷讲究不起。”住在回龙观某楼凤房的自由插画师露露说得直接,“我刚花2000块改造了自己的4平米卫生间,现在能在马桶上看投影,比合租时抢厕所强多了。”
不过最近消防部门可头疼了。上个月通州有个楼凤房着火,消防车到了愣是找不到消防通道——原本的逃生楼梯被隔成储藏间了。这事儿在微博上吵翻了天,有人骂黑心房东,也有人反问:“要是住得起正规小区,谁愿意冒险?”
开发商倒是嗅到商机了。万科去年推出的“蜂巢公寓”,直接把每层楼设计成30个6平米套间,标配智能马桶和折叠床。开盘当天200套房秒光,听说现在二手转租都能加价15%。
我跟城市规划专家老李聊了这个现象。他办公室墙上挂着2030年城市住宅模型,密密麻麻像蜂巢似的。“现在年轻人要的不是客厅,而是能放VR设备的私人空间。”他指着模型里的胶囊房间说,“日本早就有的胶囊旅馆概念,咱们这代人可能要住一辈子。”
但住朝阳区某高端楼凤房的张女士不同意这说法。她花6500租的18平米“轻奢单间”里,智能家居一应俱全,还能预约共享厨房。“上周我就在公共料理区认识了现在的创业合伙人,这种随机社交反而是写字楼里没有的。”
住在海淀的小学老师王姐给我算过一笔账:她每月省下的5000块房租,刚好够给孩子报编程课和请外教。“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我们这代家长的起跑线,可能就是能不能多隔出个卫生间。”
这话听着心酸,但转头看看链家新挂出的房价,又觉得现实就是这么魔幻。说到底,楼凤现象就像城市发展的哈哈镜,照出的是我们对居住空间的极致妥协,还有年轻人那句没说出口的倔强——“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只是不知道这种刀尖上的平衡,还能维持多少个三年五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