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特殊按摩5:是职业创新还是争议漩涡?
哎哟喂!最近朋友圈都在转这个"女大学生特殊按摩5",搞得我手机都快被刷屏了。你说现在年轻人咋这么会整活儿?这到底是正经职业还是打擦边球?别急,咱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事儿。
3月25号下午两点多,朝阳区某公寓楼突然来了三辆警车。附近遛弯的王大妈跟我说:"当时就看见五六个穿白大褂的姑娘被带出来,手里还拎着个写着'筋膜枪专业版'的铝合金箱子。"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最近在短视频平台火得不得了的"特殊按摩5人组"。
重点来了:她们的按摩服务单次收费888元,客户群体80%是25-35岁的互联网从业者。你问为啥这么贵?人家宣传册上写着:"运用5G体感传导+中医经络理论,专治996后遗症"。
这事得从去年说起。2024年《都市白领健康蓝皮书》显示,北京亚健康人群比例高达76.3%。我采访了在某大厂当程序员的李哥,他边揉着僵硬的脖子边说:"每天盯着屏幕12小时,去普通按摩店根本按不透,听说她们这个能'精准打击'肌肉结节,就想着试试..."
不过话说回来,888块钱一次的按摩,这定价是不是有点离谱?我翻看了她们的价目表:- 基础套餐:肩颈精准打击(45分钟)- 尊享套餐:全身经络巡航(90分钟)- 定制套餐:AI诊断+个性化方案
根据工商登记信息,这个团队确实注册了"数字理疗技术服务"的营业执照。不过要说核心技术嘛,我托朋友搞到了内部培训手册:1. 动态压力感应手套(能实时监测肌肉硬度)2. 红外热成像定位仪(据说比老中医还准)3. 声波共振放松装置(听着像科幻片里的)4. 穴位电刺激贴片(取代传统针灸)5. 客户健康数据云平台(这才是值钱的地方)
等等!这不就是高级点的按摩设备打包卖吗?某三甲医院康复科主任看了直摇头:"设备是正规医疗器材,但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好不容易联系到其中一位在读的小林,她在电话里叹气:"我们五个都是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本来想用新技术做传统疗法创新。现在网上一水儿说我们搞灰色服务,真冤得慌!"
这话让我想起上周见的投资人张总,他倒是看得明白:"现在资本市场就认'科技+健康'的概念,这几个姑娘要是能把数据平台做起来,估值分分钟上亿。"
说实话,刚开始看到"女大学生特殊按摩"这标题,谁不得多想?但仔细了解后发现,这就是场典型的"认知错位"闹剧。现在的创业环境吧,总有人喜欢在取名上搞噱头,结果好好的项目被误解。
举个栗子,去年有个"共享午睡舱"项目,本来挺正经的,就因为取名叫"睡吧",搞得监管部门天天查营业执照。要我说啊,创业创新可以,但取名还是得走点心!
这事儿最后咋收场的?据说那五个姑娘现在改行做智能按摩设备培训了,每小时课时费600块。你问我还会有"特殊按摩6.0"吗?害,市场有需求就肯定有人接着干呗。不过下次再听说什么新鲜职业,咱还是得多问几个为什么,您说是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