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站街:老街改造背后的烟火气与争议

2025-04-05 07:34:23 | 来源:的业每传新闻网
小字号

滁州站街:老街改造背后的烟火气与争议

“你听说过滁州站街吗?”2025年3月25日早上,我蹲在鼓楼巷口啃着烧饼时,旁边遛鸟的刘大爷突然神秘兮兮地凑过来。这条被本地人戏称为“站街”的老巷子,正因拆迁改造闹得沸沸扬扬,连省电视台都扛着摄像机来拍过三回。


🌟滁州站街:老街的“活化石”还是城市伤疤?

站在解放路天桥往下看,滁州站街像条褪色的绸带缠在玻璃幕墙的新城区中间。卖糖画的王麻子在这儿支了二十三年摊,他边熬糖浆边跟我唠:“当年这儿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现在?嘿,连耗子搬家都走直线!”这话不假——原本歪七扭八的违章搭建拆了大半,露出青砖墙上斑驳的“国营副食店”字样。

💡重点来了:“站街”文化到底该不该保留?我在茶摊随机逮了十个喝茶的老滁州人,七个说“早该拆了”,剩下三个举着茶缸子直瞪眼:“拆了这,咱上哪儿找五毛钱的擦鞋摊?”


🚧拆迁现场直击:推土机和搪瓷缸的较量

“让让!让让!”25号下午三点,戴红袖章的街道办小张举着喇叭喊得嗓子冒烟。他身后那台黄色挖掘机正对着李记裁缝铺虎视眈眈,李婶抱着缝纫机坐在门槛上,活像护崽的老母鸡。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南京评事街的拆迁,当时还有网红直播老房梁上拆出民国地契。

现场三幕戏:1. 八十岁的张大爷举着1958年的房契要说法2. 外卖小哥在警戒线外急得跳脚:“3单元2楼东户的外卖放哪儿啊?”3. 穿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哭诉:“我的古风取景地没了”


💬老百姓怎么说?听听这些大实话

我在拆迁办门口堵到了买菜回来的赵阿姨。她挎着菜篮子,开口就是滁州人特有的爽利劲儿:“拆呗!我家那破房子冬天灌风夏天漏雨,早住够本了。”但拐过街角,修表铺的老周却红着眼眶说:“我爷爷在这修过苏联手表,我爹修过上海牌,现在要改成奶茶店?造孽!”

有意思的是,年轻人反倒成了“保街派”。95后创业者小王把自家老宅改成了怀旧咖啡馆,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跟我说:“上周有个上海客人在照片里找到他爷爷当年当知青时的供销社,激动得当场买了十杯咖啡请街坊。”


🏗️政府改造方案里的门道

翻着《滁州站街片区更新规划》,我发现个细节:新方案要留出8米宽的“记忆走廊”,专门展示老门牌、旧招牌。负责设计的东南大学团队透露,他们扫描了327块老砖墙纹理,连墙根的青苔都要用3D打印复原。

三大争议点:- 原住民回迁率到底能不能达到承诺的60%?- 仿古建筑会不会变成义乌小商品集散地?- 网红经济会不会冲淡原有的市井气息?


🤔我的看法:烟火气不是演出来的

说实在的,我既烦透了站街的坑洼路面,又舍不得清晨五点豆浆铺掀锅盖的热乎气。去年去苏州平江路,看着穿旗袍的姑娘在崭新的“老房子”前摆拍,总觉得差点意思——城市记忆不是搭积木,得留着生活的包浆才够味儿

隔壁扬州东关街改造时留了二十户原住民,现在成了全国示范案例。滁州站街要是能把修车铺、剃头摊这些“活标本”嵌在新商圈里,说不定能闯出条新路。就像老周说的:“给我个能传给我儿子的铺面,谁愿意当钉子户?”这话实在,比专家说一百句“文化传承”都扎心。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