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离火车站最近的城中村:五里堆的烟火与未来
(深呼吸)哎,您说现在这年头,哪座城市还没几个“夹缝里生长”的城中村?今儿咱就唠唠绵阳火车站旁那个最出名的五里堆片区。您猜怎么着?这儿离出站口直线距离不到800米,拖着行李箱走10分钟就能撞见晾衣绳横跨巷子的景象,够魔幻吧?
要说五里堆这地界儿,老绵阳人都知道它原本是片种莴笋的菜地。2000年前后火车站扩建那会儿,哗啦啦涌进来一帮子建筑工人,后来又有做小买卖的、刚毕业的学生扎堆儿。您还别说,现在站在村口的麻将馆二楼,还能瞅见远处高铁呼啸而过的银白色车顶。
这里最神的要数“折叠式生活”——楼下卖冒菜的老板娘,可能楼上就住着月入两万的程序员。前阵子我碰见个穿西装打领带的小哥,踩着人字拖在巷子里跟卖西瓜的大爷砍价,那画面(笑)真是绝了。
(挠头)不过您要是讲究居住品质的主儿,可得掂量掂量。就说上周三那场暴雨吧,巷子里的积水差点把我新买的运动鞋给泡了。但转头看见五金店老板拿着铁锹通下水道的利索劲儿,又觉得特别踏实。
去年公示的《2024-2030城市更新规划》里,五里堆被划进了重点改造区域。文件上写着要“保留城市记忆”,可实际操作起来(叹气)真没那么简单。举个栗子:
那天特意蹲点到半夜,您猜我看见啥了?巷子深处的“张大姐烧烤”还在营业,三五个代驾司机围着塑料凳喝酒;24小时便利店的小哥在教外卖员用自助打印机;更绝的是快递驿站亮着灯,老板说这是专门给夜班网约车司机留的取件窗口。
(拍大腿)您还别说,这种自发生长的生态系统,真不是规划出来的。就像住在7栋的王师傅说的:“我们这儿啊,白天是绵阳的,晚上是自己的。”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五里堆居然冒出来七八家网红工作室!做汉服租赁的小美把老房子改成了复古摄影棚,95后创业的咖啡店用脚手架搭了个“工业风”露台。更夸张的是有家剧本杀店,直接把游戏场景布置在真实的巷弄里。
这说明啥?城中村正在自发迭代。就像那个扎脏辫的咖啡师说的:“我们要的不是推倒重来,是在老树上发新芽。”
(点烟)要我说啊,城中村就像城市的毛孔,既要保持呼吸,又得注意清洁。五里堆的存在,恰恰证明了绵阳这座城市的包容度。您想啊,要是哪天这儿真变成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大楼,那些凌晨三点的烟火气、十块钱管饱的豆花饭、转角遇见的市井温情,该上哪儿找去?
不过话又说回来,该修的危房得修,该通的消防通道得通。听说最近社区搞了个“居民议事会”,让租客和房东坐一块儿商量事儿。这法子好,比直接贴封条强——毕竟,有温度的改造,才是真正的城市更新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