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戏卖的女大学生?2025年这场全民大讨论有点意思
(敲黑板)各位老铁注意了!最近热搜榜上突然蹿出个离谱词条——#女大学生在线戏卖自己#。这事儿发生在2025年3月25号下午三点半,某音直播间里突然冒出个戴皮卡丘头套的姑娘,举着"专业陪聊陪玩陪吐槽"的灯牌,张口就是:"老铁们今天我把自己挂链接了哈,半小时起拍价五毛!"你猜怎么着?不到十分钟直播间涌进八万人,弹幕刷得连脸都看不见。
当时蹲直播间的网友@键盘侠本侠回忆道:"我本来以为是整活,结果这姑娘真把某鱼链接挂出来了!商品描述写'清仓大甩卖,毕业季处理滞销女大学生',服务内容包括代写论文、遛狗取快递、甚至还能帮忙怼前任。"更绝的是,当晚还真有23单成交,最贵那单拍出了888块——买家要求她穿着恐龙睡衣去公司楼下跳《爱如火》。
不过这事第二天就闹大了。学校辅导员直接冲进宿舍抓人,结果发现当事人小美(化名)正趴在电脑前改简历。"我就是想用黑色幽默吐槽就业难啊!"小美抹着眼泪跟系主任解释,"今年春招投了200份简历,回信的还没外卖红包多。"
这事儿闹开后,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说这是行为艺术,有人骂哗众取宠。但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重点来了:
为什么年轻人开始"自我商品化"?- 🧠 就业压力:2025届毕业生突破1200万,文科生平均投递简历87份才有一个面试- 💸 经济账:陪聊时薪比奶茶店打工高3倍,还不耽误准备考公- 🤳 流量焦虑:短视频平台日活用户破9亿,普通人想突围太难了
有意思的是,不同年龄段反应截然不同。我们采访了三位典型代表:
说实在的,刚开始看到新闻我也觉得荒唐。但跟十几个参与过"自我拍卖"的学生聊过后,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有个学设计的妹子跟我说:"每次修改作品集都要重新定价,现在看见自己就像看见超市临期食品。"这话说得人心里咯噔一下。
不过要提醒各位年轻人,玩梗需谨慎。法律界的朋友悄悄跟我说,这种"自我拍卖"可能涉及《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五条——毕竟把自己当商品挂链接,这操作在法律上还是灰色地带。去年就有个案例,某主播直播卖"男友体验卡"被平台封号三个月。
现在这事已经催生出各种魔幻现实:有MCN公司专门开设"个人IP拍卖速成班",某高校甚至开了《新媒体自我营销》选修课。不过最让我感慨的是,事件发酵一周后,小美在某站发了新视频:"谢谢大家关心,已收到心仪offer。但想说...我们不是商品,只是暂时被装进了求职快递盒里。"
(挠头)你看,这代年轻人啊,明明心里憋着口气,却偏要用段子包装苦涩。就像他们常说的:"生活已经这么难了,总不能哭丧着脸被淘汰吧?"这话听着心酸,但莫名又带着点希望——至少,他们还在努力把生存游戏玩出创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