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约p群: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还是道德擦边球?

2025-04-05 23:02:09 | 来源:访海晃恋新闻网
小字号

郑州约p群: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还是道德擦边球?

📱 事情咋开始的?
"哎兄弟,你听说过郑州最近那个‘约P群’没?"3月25号一大早,出租车司机老王边刷手机边跟我唠嗑。要说这事儿得从2025年春节后说起——郑州几个大学城突然冒出几十个"兴趣交友群",表面是桌游、剧本杀约局,暗地里却藏着成年人那点事儿。

最近网络安全局通报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郑州类似群聊举报量同比上涨了200%。不过有意思的是,真正被封的群不到三成,为啥?因为现在这帮年轻人学精了,群里聊天都用谐音梗和表情包打暗号。


🕵️♂️ 真人真事:小李的21天实验
郑州某高校大三学生小李给我看了他的聊天记录(当然打了马赛克)。这小子为了写社会观察报告,卧底了三个"兴趣群"整整21天。"刚开始以为都是约那啥的,结果发现有人真在组队打王者荣耀。"他挠着头说,"有次群里说要'开黑',结果去了发现真是网吧五连坐。"

不过也有翻车的时候。上周有个女生在群里发"想找个人看午夜场《流浪地球4》",结果来了个油腻大叔,电影票钱还是姑娘掏的。这事儿在郑州本地论坛吵翻了天,有人说这是"新型诈骗",也有人觉得"成年人你情我愿没啥"。


💡 专家怎么说?
郑州大学社会学王教授的观点挺有意思:"这本质上是陌生人社交的变种。现在年轻人既想要刺激又怕担风险,就像吃火锅想要辣得过瘾又怕长痘。"他办公室的白板上还写着最新调研数据——参与这类群聊的80%是18-25岁年轻人,其中六成表示"只是好奇看看"。

网络安全局的张科长倒是直白:"我们现在头疼得很,抓吧,人家没明说违法;不抓吧,真出事又要背锅。"他掏出手机给我看最新研发的AI监控系统,能自动识别"今晚月色真美"这种暧昧暗语,准确率据说有87.6%。


🤔 我的亲眼所见
3月25号下午,我亲自混进某个200人"电影交流群"。群公告写得跟真事儿似的:"禁止低俗聊天,违者飞机票"。结果晚上10点有人发了张星巴克的照片,配文"想喝热美式",立马有三个男生接话"我可以拉花"——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约见的暗号。

最绝的是有个叫"中原区彭于晏"的哥们,天天在群里分享《论语》心得,结果被扒出同时加了8个类似群组。问他为啥这么干,他理直气壮:"孔夫子说'食色性也',我这是传统文化现代表达!"


🌇 郑州夜未眠
晚上11点的郑东新区,霓虹灯下晃动着成群结队的年轻人。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老板跟我说,最近常看到小年轻买两瓶矿泉水就坐店里等人,"看着像网友见面,但比前些年直接多了"。旁边网吧的网管插话:"现在小情侣开机子都分头来,说是怕被熟人撞见。"

不过也有暖心故事。有个女生在群里说想看樱花但没人陪,结果第二天去了发现二十多个网友带着野餐垫在碧沙岗公园等她。这事儿被郑州晚报报道后,居然带动了本地赏樱旅游热。


👥 年轻人的大实话
"说白了就是既要又要嘛!"00后姑娘小赵涂着指甲油跟我说,"想要认识新朋友,又怕被说成乱搞男女关系。你们媒体别老盯着裤腰带那点事,咋不问问为啥现在年轻人谈个正经恋爱这么难?"

这话倒是点醒我了。走访了十多个群成员后发现,七成参与者其实长期单身。有个程序员的说法很典型:"每天加班到九点,周末只想躺着。这种群就像社交快餐,吃多了不健康,但饿急了真管用。"


站在金水立交桥上看车来车往,突然想起王教授那句话:"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社交密码,60年代是革命友谊,90年代是笔友聚会,现在不过是换成了群二维码。"可能我们真该少些大惊小怪,多想想为啥年轻人宁愿在陌生人堆里找刺激。毕竟,连政府新推出的"正经相亲平台"都冷清得很,这事儿总不能全怪年轻人吧?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