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花社区喝茶群:街坊们的 第二客厅 火出圈了
你听说了吗?天河区这个老社区最近搞了个大新闻!3月25号那天下午,我在花城广场遛弯时,发现花社区活动中心门口排起长龙。走近一看,原来是传说中的"喝茶群"线下聚会,现场那叫一个热闹——六七十号人端着茶缸子唠嗑,几个阿叔还支起了象棋摊,空气里飘着铁观音的香气混着现烤蛋挞的甜味。
说来有意思,这个喝茶群最初就是个买菜群。去年社区网格员小张建了个买菜接龙群,结果有天凌晨三点,住在5栋的李婶突发高血压,在群里喊了句"谁家有降压药",没想到真有三户邻居秒回。第二天群里就自发搞起了"深夜药箱"共享,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喝茶聚会。
"刚开始就七八个人在凉亭泡茶,现在每周二四六固定场次,最多一次来了138人。"社区书记老王掏出手机给我看数据:微信群成员从37人暴增到587人,还分出了养生茶、功夫茶、奶茶三个子群。最绝的是他们搞的"茶位费众筹",每人每月交20块,居然把破旧的社区活动室翻新成了带茶艺吧的多功能空间。
你以为喝茶群都是中老年人?那可就错了!在现场看到好几个穿着潮牌的年轻人。95后程序员小林边捣鼓茶宠边跟我说:"在这儿比在酒吧放松,上周有个大叔教我挑紫砂壶,转头又给我介绍了份兼职。"更意外的是,社区相亲角都搬进喝茶群了——上个月促成3对新人,其中一对直接在茶艺室办的订婚仪式。
不过也有争议。住在3栋的陈姨就嘀咕:"现在晚上十点还有人聚着喝茶,虽说动静不大..."话没说完,旁边马上有人接茬:"咱们不是定了《喝茶公约》嘛,超过九点半就转场到隔音室。"说着指了指活动室新装的隔音棉,这事整得还挺专业。
要说这个喝茶群最厉害的地方,是它搞出了"三级议事"制度:1. 茶桌议事:日常喝茶时收集问题2. 群接龙:线上投票确定议题3. 茶话会:每月底的正式讨论会
上个月他们用这个流程解决了三大难题:- 把废弃车棚改造成共享厨房(省了28万改造费)- 组织退休教师开设"四点半课堂"(惠及63个双职工家庭)- 众筹安装了12个高空摄像头(抛物现象减少90%)
社区民警老刘跟我说了个有意思的事:自从喝茶群火了,他们片区的警情同比下降了40%,"有些邻里纠纷还没闹到派出所,在茶桌上就给调解了。"
坐在我旁边的周伯是喝茶群的"开朝元老",他捧着用了三十年的搪瓷缸子感叹:"现在年轻人总说'远亲不如近邻'过时了,我看是他们没找对相处方式。"这话让我想起上周群里的暖心一幕——台风天有户独居老人窗台漏水,群里五分钟就凑出个"抢险小队",修完窗户还顺手帮老人通了堵塞的下水道。
不过也有人担心这种模式难复制。做社区研究的赵教授提醒:"自发组织的可持续性是个考验,花社区有退休干部、茶商这些核心成员,其他社区未必有这样的人力资源。"但喝茶群最近搞的"轮值群主"制度倒是个新思路,让每个参与者都有当家做主的机会。
端着群友们自制的茉莉花茶,我看着活动室里其乐融融的场景突然想通个理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人们缺的不是钢筋水泥的房子,而是能推心置腹的"人情茶馆"。就像群里常说的那句口头禅:"有事群里喊一嗓子,没事过来喝一杯。"这大概就是最接地气的城市烟火气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