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八角塘一条街:老城烟火气里的新故事?
“哎,你听说没?八角塘那条破破烂烂的老街,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2025年3月25日上午,在信州区街头巷尾的早餐铺子里,这句话都快被街坊们嚼出老茧了。这条藏在老城区犄角旮旯的街道,怎么就突然火出圈了?今儿咱们就带您一探究竟。
要说八角塘的走红,得从去年冬天说起。住在街尾三十年的张阿姨,守着个不到五平米的摊子卖油条包麻糍。那天她突发奇想,把自家熬的辣酱拌进冷粉里,结果被个探店博主拍下来发网上。您猜怎么着?视频播放量三天破了百万,现在她家摊位前天天排长队,队伍能从街口拐三个弯。
“真没想到我这半辈子手艺还能赶上时髦。”张阿姨边炸油条边跟街坊唠嗑,油锅里滋啦作响的泡泡仿佛都在应和。这条原本冷清的老街,现在每天要接待两千多号游客,周末更得翻番。
站在八角塘石桥上往东看,明清时期的老墙砖缝里钻出几株野草;往西瞧,新修的彩虹步道在阳光下泛着光。这种新旧交织的魔幻感,成了年轻人最爱拍的场景。
文旅局的老王透露了个数据:“改造前这条街日均人流量不到300,现在周末能破5000。特别是那个网红转角书店,三个月卖出的明信片能铺满整条信江。”说着他掏出手机给我看监控画面——嚯!下午三点的书店门口,等着盖章的年轻人排得跟贪吃蛇似的。
当然啦,也不是人人都叫好。在街口修了四十年自行车的李大爷就嘀咕:“现在这些小姑娘举着自拍杆,把我修车摊当背景拍,害得正经客人都不敢过来。”不过转头他又乐呵呵地指给我看:“瞧见没?我工具箱上贴的二维码,扫码支付比现金还多叻!”
改造办的小张给我算了笔账:- 原有商户73家中,62家选择升级改造- 新增文创店铺28家,年轻人创业占八成- 但租金也确实涨了40%,好在政府给了补贴
您别说,这条街的改造还真有点讲究。负责设计的团队留了个"活扣儿"——所有新装的门头都得留出30%老元素。比如那家网红咖啡馆,特意保留了原来的木头窗框,新装的霓虹灯绕着老窗棂走线,晚上亮灯时特别有味道。
更绝的是每月15号的"老物件集市"。上个月有个小伙子用爷爷传下来的锡酒壶,换了隔壁裁缝铺的复古旗袍,这事儿被电视台拍成纪录片,现在成了街区的固定活动。
看着八角塘的热闹劲儿,我倒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年轻人旅游不爱去商业街,专找这种"半新不旧"的地方。要我说啊,城市更新这事儿就像炖老汤,既不能把原汤倒了全换新料,也不能死守着陈年老卤不放。八角塘算是摸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既留住了张阿姨的辣酱香,又容得下年轻人的咖啡香。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别老想着搞什么高大上的"城市名片",能把家门口的烟火气守住了,就是最好的城市宣传片。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