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站巷子的去哪了?一条老街的消失与重生

2025-04-05 04:02:12 | 来源:姐事意自新闻网
小字号

惠来县站巷子的去哪了?一条老街的消失与重生

朋友们,你们最近有没有发现?惠来县火车站旁边那条站巷子,咋说没就没了?2025年3月25号这天,我站在原本该是青石板路的位置,眼前却杵着个"施工重地"的蓝牌子,心里直犯嘀咕:这条挤满肠粉摊、修车铺、杂货店的老巷子,到底跑哪儿去了?


🚧 说拆就拆?老街改造始末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去年说起。2024年底县里突然贴出公告,说是要搞"旧城焕新"工程。当时街坊们都在猜:"焕新?怕是要把咱们这些老骨头都焕没了吧?"果不其然,今年开春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进来了。

不过你别说,这改造速度是真快!原先那些歪歪扭扭的电线杆、墙皮斑驳的老房子,三个月功夫就给整得干干净净。我特意翻了翻城建文件,发现这地块要建个"现代文旅综合体",据说还要搞空中花园和智能停车场。但问题是——那些熟悉的烟火气呢?


💬 街坊们怎么说?听听这些大实话

在临时安置点见到开修车铺二十年的张伯,老爷子抽着水烟直叹气:"我那铺子里的老零件,够装三辆凤凰牌自行车!现在全当废铁卖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个锈迹斑斑的铃铛,"就留了这个,当个念想。"

斜对门开肠粉店的阿珍姐倒是看得开:"新店面有空调诶!就是每个月要多交两千块租金。"她掰着手指头算账,"不过政府给了一年免租期,先试试看呗。"

最逗的是居委会王主任,他拿着规划图跟我比划:"等建好了你们来看,绝对比现在漂亮十倍!"见我满脸不信,赶紧补了句:"当然老店铺都会保留特色区域..."


🌆 消失的不仅是巷子,更是集体记忆

站在新建的玻璃幕墙前,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来站巷子赶集的场景。那时候卖麦芽糖的老周头总爱逗小孩:"舔一口要收五毛钱哦!"现在他儿子在抖音直播卖手工糖,背景换成了崭新的直播间,销量倒是翻了五倍。

有组数据挺有意思:- 改造前日均客流量:约800人次- 改造后预计客流量:3000+人次- 老商户保留率:67%- 新入驻品牌:12个连锁店

但那个总爱蹲在巷口下象棋的李大爷,现在改去公园凉亭了。他说:"新修的石凳子太硌屁股,还是老木头板凳坐着舒坦。"


🔮 未来会更好?新旧碰撞的AB面

跟规划局的小年轻聊天,他手机里存着张效果图:老茶楼改成了网红打卡点,青砖墙上装着全息投影,还能扫码听老街故事。"我们要做的是'记忆活化'!"小伙子说话带着新潮词汇,听得我云里雾里。

不过最近还真发现个惊喜——原来修钟表的陈师傅,现在带着徒弟在商业街搞了个"时间博物馆"。那些老座钟、机械表被他摆成艺术装置,周末挤满拍照的年轻人。陈师傅摸着山羊胡说:"没想到这些老物件,倒成了香饽饽。"


🤔 我的个人看法: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跟多数人一样,觉得这种改造就是"毁回忆"。但亲眼看到七十多岁的杂货店老板娘学会用电子价签,听她得意地说"现在扫这个码还能看商品故事",突然就释怀了。

城市总要向前走,就像站巷子当年也是从农田变成街市。重要的是在变的过程中,别把那些带着温度的记忆随手扔掉。听说新建的文化墙要镶嵌老街砖瓦,商业区还专门留了"怀旧市集"档口——这算不算新时代的"妥协艺术"?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与其纠结老巷子去哪了,不如想想怎么让新地方长出老根来。就像那棵移植到街心公园的老榕树,只要根还在,总能发出新芽。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