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进外村小巷子的烟火气里藏着什么秘密?

2025-04-05 17:35:56 | 来源:它信凭圈新闻网
小字号

南昌进外村小巷子的烟火气里藏着什么秘密?

哎哟喂!听说最近南昌进外村的小巷子突然成了网红打卡点?这事儿你听说了没?就在2025年3月25号,我特意起了个大早,踩着共享单车就往那片老巷子钻。刚到巷口就看见七八个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对着斑驳的砖墙咔咔拍照。要说这条不足三米宽的小巷子到底有什么魔力,咱们今天可得好好唠唠。

🔍【墙缝里长出的网红基因】

先别急着往巷子里冲,咱得先看看这地方到底什么来头。进外村这片的青砖房少说也有七八十年历史,墙上还留着"1982年防汛水位线"的蓝漆标记。要说特别,其实也就是最普通的南昌老街巷模样——晾衣绳上飘着花裤衩,窗台上摆着冒白气的瓦罐汤,老表们蹲在门槛上嗦粉的动静隔着两栋楼都能听见。

"要没那个卖糖画的张老头,估计现在还没人知道这破巷子呢!"住在26号的老周边修自行车边跟我唠。去年这时候,抖音上突然火了个视频:八十岁的张老头用祖传手艺在墙根底下画十二生肖,背景里正好拍到几个美院学生在墙上画了幅《滕王阁夜宴图》的涂鸦。这下可好,传统手艺撞上现代艺术,活生生把条普通巷子变成了"新旧碰撞实验室"。


🍜【烟火气才是流量密码】

往巷子深处走,鼻子比眼睛先找到方向。萝卜丝油墩子的焦香混着水煮店的麻辣味,中间还夹着几缕艾草米果的清香。"现在年轻人就爱这个'土味美学'。"在巷口卖白糖糕的李大姐掀开蒸笼,白雾腾起来模糊了墙上的二维码支付贴纸,"以前一天卖三十笼顶天,现在周末能卖出去两百笼!"

不过要说最绝的,还得数那家藏在公厕旁边的瓦罐汤店。店主王师傅端着砂锅跟我比划:"看见没?我这灶台还是1987年砌的,现在网上都说这是'沉浸式复古餐饮体验'。"说着往汤里撒了把葱花,"管他什么体验不体验,汤鲜才是硬道理!"


💡【老巷子遇上新问题】

走到巷子中段,突然被个戴红袖章的大妈拦住了:"小伙子别往前挤了!上午已经过去三波直播的了!"原来自从成了网红打卡点,工作日也能涌进来两三百号游客。最窄的转角处经常堵得连电动车都过不去,有户人家晾的腊肉还被偷拍了挂到网上,气得老大爷举着晾衣竿追了半条街。

社区书记老刘倒是看得开:"我们现在搞了个'错峰游览指南',周末限流,工作日给居民留清净。"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他们刚做的电子地图,"看见这些标注黄线的路段没?都是居民投票决定的'安静时段'区域。"


🌇【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蹲在巷尾的修鞋摊旁,我跟六十岁的陈师傅聊起变化。老人家边粘鞋底边说:"以前嫌这里破旧,现在倒怕变得太新。"这话说得在理——斜对面的老理发店刚换了LED霓虹灯招牌,看着是挺亮堂,但总觉得少了点那个味道。

城市规划局的小张透露,明年这里要试点"微更新"改造:"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像绣花似的修补。比如把废弃的配电箱改成书架,在转角处加几个可折叠的休息凳。"正说着,两个穿汉服的姑娘从我们身边经过,举着油纸伞在涂鸦墙前摆造型。你说这是违和还是和谐?我看倒是挺有意思。


🚲【个人观点时间】

转悠了一整天,我算是明白了:进外村小巷子的走红根本不是偶然。现在满大街都是光鲜亮丽的商业综合体,突然冒出个能听见邻居炒菜声、闻得到煤球炉味道的老巷子,搁谁不觉得新鲜?但话说回来,咱也不能光顾着拍照打卡,把人家日常生活搅得鸡飞狗跳。

最后给想来的朋友提个醒:记得避开早七点和晚六点的"买菜高峰",拍晾衣绳上的衣服前先问问主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别光顾着拍网红墙,坐下来喝碗瓦罐汤才是正经事!指不定正嗦粉的时候,就能听见隔壁大爷给你讲段1983年发大水的真事儿,这可比任何攻略都有意思多了。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