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附近卖婬小巷在哪
重庆附近卖婬小巷在哪?2025年3月25日实地调查揭秘
“哎,最近网上总有人问,重庆附近卖婬小巷到底在哪儿?”坐在解放碑附近的茶馆里,老张嘬了一口盖碗茶,皱起眉头,“这问题问得人心里毛毛的,但说白了,谁还不是为了混口饭吃?”
2025年3月25日,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重庆多个区域,试图揭开传闻背后的真相。
“卖婬小巷”的传言最早出现在某本地论坛,一位匿名用户发帖称,重庆某老街区“藏着见不得光的生意”。帖子很快被删,但截图却在微信群疯传。有人说是渝中区的老巷子,有人咬定在江北的老居民楼附近,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画了地图。
但奇怪的是,实地走访这些地点后,我发现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集中区域”。渝中区某社区工作人员老李直摇头:“这几年扫黄打非力度多大啊,摄像头装得密密麻麻,谁敢顶风作案?”
2023年起,重庆启动了“智慧治安3.0”计划,全市重点区域监控覆盖率超过98%。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涉黄案件同比减少72%。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警私下说:“现在连小旅馆都要刷脸登记,想搞地下交易?难!”
不过,也有市民提到“个别流动现象”。比如在南岸区某夜市,曾有小贩偷偷塞卡片给路人,但“没两天就被便衣盯上了”。
“说白了,这就是现代版‘三人成虎’。”社会学研究者王教授在电话里分析,“网络时代,谣言传播速度比真相快10倍。”
为了验证传言,我特意换上便装,在网友提到的几个区域晃荡。在江北某老社区,刚掏出手机拍照,就被居委会大妈拦住:“小伙子,你是不是来找‘那种地方’的?”她压低声音,“早两年确实有人偷偷摸摸,现在连麻将馆都装人脸识别了!”
最戏剧化的一幕发生在渝中区十八梯。当我向路边卖冰粉的阿姨打听时,她突然警惕地后退两步:“你是记者还是便衣?我们这儿可干净得很!”
答案是:有,但早已不成气候。
在沙坪坝某城中村,我遇到一位改行做保洁的前从业者(化名刘姐)。她坦言:“2018年那会儿,一晚上能挣五六百。现在?扫个地都比这安稳。”她指了指身上的工牌,“政府帮我们培训上岗,缴社保,谁还愿意提心吊胆?”
“给活路,比堵死路更有效。”这是我在两江新区就业服务中心听到最多的话。
走了三天,我最大的感受是:与其纠结“小巷在哪儿”,不如多看看这座城市的变化。那些曾经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人,现在可能在火锅店当服务员,在洪崖洞卖纪念品,或者开网约车养家。
当然,彻底清除暗角仍需时间。但至少,重庆正在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把阳光照进每个角落。下次再有人神神秘秘问你“卖婬小巷在哪”,不妨回他一句:“兄弟,时代早变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