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论坛深圳:2025年这场科技与人文的碰撞,到底有多燃?

2025-04-05 06:55:30 | 来源:教三么呢新闻网
小字号

新月论坛深圳:2025年这场科技与人文的碰撞,到底有多燃?

哎你听说了吗?就上周,深圳会展中心乌泱泱挤满了人,连地铁站都被挤得限流了。怎么回事?原来是2025年3月25号开幕的新月论坛搞出的动静!这个打着"未来已来"旗号的论坛,今年硬是把科技发烧友、创业老炮儿和文化圈大咖全给凑一块儿了,你说这能不热闹吗?


🌍 当AI医疗遇到潮汕牛肉丸,深圳人玩跨界真有一套

开幕式当天最劲爆的场面,莫过于台上那个戴着智能眼镜的潮汕阿伯。这位自称"牛肉丸科技推广大使"的林叔,现场展示了怎么用AI算法优化捶打牛肉的力度和频率。"你们看这个传感器,能实时监测肉质纤维变化,捶打次数比传统做法节省30%,口感还更弹牙!"林叔说着突然掏出手机:"扫码预定,前100名送秘制沙茶酱!"

台下观众笑倒一片,但笑完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深圳人骨子里的创新基因吗?把最传统的手艺和最前沿的科技搅和在一起,整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玩意儿。论坛负责人王莉后来跟我唠嗑时说:"我们特意把科技论坛搬到城中村办工作坊,就是要打破那种端着红酒杯聊AI的精英范儿。"


💡 大湾区创业者的真心话大冒险:活着比估值重要?

在"90后CEO吐槽大会"分论坛上,搞跨境电商起家的张浩说了句大实话:"去年我们融了B轮,结果投资人说'你们这个无人配送机器人的创意很好,就是太超前了'。我心想这不就是委婉地说'你们要凉'吗?"现场顿时响起心有戚戚焉的掌声。

但有意思的是,今年参展的300多家初创企业里,有70%都在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产品。做智能渔排养殖的小渔科技CTO李娜说得实在:"现在大家更看重能活下来的本事,而不是PPT上的星辰大海。我们渔排上的传感器,能让生蚝成活率提高15%,渔民大哥看得懂这个数据就行。"


🚀 那个说"深圳没文化"的人,现在脸疼吗?

文化板块今年意外成了流量担当。在数字敦煌展区,穿着汉服的程序媛小柯给我演示了她们团队开发的AR洞窟导航系统:"你看这个反弹琵琶的壁画,用手机扫一下就能看到当年的颜料是怎么调配的。我们和敦煌研究院磨了8个月才搞定色彩还原算法,头发都快薅秃了。"

更绝的是南头古城分会场的"科技遇见疍家文化"展览。策展人阿杰把渔民的老船桨改造成了体感控制器,挥动船桨就能在屏幕上"划"出浪花纹样。"这些图案都是我们采访了30多位老渔民后整理出来的,每道波纹都有讲究。"说着他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最初做这个就是想让年轻人知道,深圳不只是搞钱之都。"


🤔 未来到底需不需要人类?论坛给出了神回复

要说最烧脑的环节,当属"AI伦理辩论赛"。正方搬出了最新数据:"深圳AI客服已经能处理83%的常规咨询,这不比人类效率高?"反方立马怼回去:"那剩下的17%才是真正需要人情味的难题!"两边争得面红耳赤时,评委席上的心理学教授悠悠来了一句:"你们有没有想过,可能人类自己才是那个需要升级的'bug'?"

这话听着扎心,但细想还真是那么回事。论坛期间发布的《大湾区人机协作白皮书》里有个数据挺有意思:在尝试"人机协作"模式的企业中,有64%的HR反映员工反而变得更积极了。"就像我们车间老师傅说的,现在机器人把重复劳动包了,他们终于有时间琢磨怎么改进工艺了。"某制造业代表这样说。


站在论坛闭幕式现场,看着大屏幕上滚动的"深圳再出发"标语,突然有点恍惚。十年前人们总说这里是文化沙漠,现在倒好,科技成了最肥沃的灌溉系统。那些在展区角落里认真研究智能渔排的老渔民,在数字艺术装置前玩自拍的00后,还有蹲在走廊讨论区块链+非遗的中年创客们——他们身上都带着种混不吝的劲儿,就像深圳三月湿漉漉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和希望扑面而来。

要说这场论坛给我最大的震撼,倒不是某个黑科技产品,而是看到这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居然能在深圳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新的可能。就像那个做AI牛肉丸的林叔说的:"管他高科技还是土办法,能让街坊吃得开心就是好科技。"这话糙理不糙,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