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大背2025年要翻身?村民一句话揭开真相
(压低声音)哎我说,您听说过江苏宝应县那个叫"大背"的地方吗?就那个前些年总被人说是"穷山沟"的地界儿?您猜怎么着?2025年3月25号这天,我跟着省里的考察团转悠了大半天,发现这地儿要搞大事!
(蹲田埂上跟老农唠嗑)您说这地名起得真有意思,"大背"听着就跟"背运"似的。村里81岁的王大爷嘬着旱烟说:"早年间咱这儿运粮船要背着纤绳走水路,才得了这名儿。"好家伙,敢情这地名是劳动人民实打实干出来的!
(突然提高声调)可您知道现在年轻人咋调侃不?他们说这名字得改改,建议叫"大富大贵背"!为啥这么闹腾?还不是因为去年县里突然说要在这儿搞"绿色经济示范区",听说光前期投资就砸了20个亿。
(站在湿地栈道比划)您瞅眼前这片望不到头的芦苇荡,搁三年前就是块没人要的"水洼子"。现在可好,人家搞起了"三合一"产业:- 生态养殖:茭白田里养小龙虾,亩产多赚3000块- 碳汇交易:芦苇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能卖钱(去年卖了120万!)- 影视基地:就上个月刚拍完《运河风云》剧组在这儿取景
(突然拍大腿)对了!上礼拜镇上老李家的民宿,一晚上888的"观鸟套房"居然要提前俩月订,你敢信?
(拽住个穿胶鞋的大哥)"您觉得这开发靠谱不?"种了半辈子地的王有才挠挠头:"要我说啊,就跟炖老鸭汤似的——火候急不得!"他掰着手指头算账:1. 去年跟着合作社种水芹,多挣了万把块2. 但儿子在工地摔伤那次,去县城医院还得开40分钟车3. 现在最愁的是,新开的电商培训课根本听不懂
(突然压低声音)他悄悄跟我说:"你们记者写报道可别光说好的,咱村小现在只剩7个娃娃了,这事得有人管呐!"
(扶了扶眼镜)省农科院的张教授倒是挺乐观:"宝应大背的转型就像煮盐水鸭——"- 优势:生态底子好,离扬州高铁站才30公里- 隐患:别学有些地方搞"网红经济"把老本行丢了- 建议:得培养自己的"新农人",光靠外来企业迟早要栽跟头
(突然想起个事)对了,上个月刚成立的"大背青年创业联盟"已经拉来5个大学生,听说要在抖音上卖"运河文化盲盒",这路子倒是新鲜!
(拍拍屁股上的土)转悠一天下来,我觉得这事吧:1. 不能饿着肚子谈环保:得让老乡们实实在在见到钱2. 要留住乡愁:那些老码头、旧船坞可别都拆了改咖啡馆3. 警惕"画大饼":听说隔壁县搞类似项目,结果开发商卷钱跑了
(突然手机响)哎您等等,驻村书记刚发消息说,明天有南京来的客商要看"水上光伏项目",我得赶紧去占个机位。要我说啊,这宝应大背能不能真翻身,关键得看能不能把"背"字从负担变成靠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