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师范学院有出来服务的吗?2025年校园观察实录
哎,各位老铁,最近网上突然冒出来个热搜话题——"周口师范学院有出来服务的吗?" 这问题看得我直挠头,啥叫"出来服务"啊?是正经的勤工俭学?还是网友们想歪了?走,咱们今天就去2025年的周口师范学院转悠转悠,看看到底咋回事。
3月25号上午十点,我揣着保温杯晃悠到东区食堂。嚯!打饭窗口后头清一色戴着小红帽的学生,颠勺动作比食堂阿姨还专业。打听才知道,这是学校新推的"劳动实践课",光餐饮岗就设了200多个名额。
👉 重点来了:学生处张主任拿着数据说话:"现在全校37%的学生有校内兼职经历,时薪从15块到50块不等,看岗位技术含量。"说着还掏出手机给我看他们开发的"勤工帮"APP,上面密密麻麻的岗位像外卖员、实验室助理、新媒体小编,连帮老师养实验小白鼠的活儿都有。
中午蹲在图书馆门口跟几个学生唠嗑。计算机系小王边啃煎饼边说:"上学期我给校网做运维,不仅挣了三千多,还混了个省级技能赛二等奖。"说着翻出手机相册,好家伙,获奖证书上盖着省教育厅的大红章。
这时候旁边经过的李教授插了句:"现在提倡产教融合,我们化工专业学生直接在合作企业的中试基地轮岗,这算不算'服务'?"这话把我问住了——原来现在校企合作项目已经覆盖全校68%的专业,去年光专利成果就转化了23项。
下午三点,艺术楼传来钢琴声。推门看见个扎马尾的姑娘正在教小朋友弹琴,一问才知道是音乐系的自主创业项目。"我们团队6个人承包了周边3所小学的课后服务,时薪120块呢!"说着她翻开记账本,嚯!上个月净收入八千多。
这时候手机突然弹出条消息——校团委刚发布的《2025第一季度创业报告》,显示全校有127个注册学生企业,最牛的是生科院的团队,研发的微生物肥料都卖到非洲去了。
转悠到傍晚,在操场碰上几个打球的学生。聊起这个话题,体育学院的大高个挠着头说:"我每周去特教学校教篮球算服务吧?但人家给补助,这钱该不该拿?"旁边文学院妹子接茬:"我在自媒体写小说月入过万,这算不算服务社会?"
突然想起教务处王老师上午说的话:"现在学生实习都要算学分,去年光是去乡村振兴帮扶点支教的就有489人,这些难道不是最实在的服务?"
说实在的,在校园转了这一整天,我倒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比我们那会儿机灵多了。就拿食堂碰见的那个做直播卖农产品的学生来说,人家把老家滞销的萝卜卖出了网红价,这不比某些人想当然的"服务"实在多了?
现在都2025年了,服务早就不局限在端茶倒水这种初级形态。你看人家机电学院的学生,给社区老人改造智能家居;外国语学院的给跨境电商做实时翻译——这些新型服务岗位,怕是很多网友根本想不到吧?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与其在网上瞎猜"有没有出来服务的",不如多关注现在大学生们正在创造的社会价值。就像我在创业孵化基地看见的那句标语——"用知识服务社会,以实干赢得尊重",这话说得在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