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大树营:从城中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奇幻漂流

2025-04-04 09:47:29 | 来源:块包过更新闻网
小字号

昆明市大树营:从城中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奇幻漂流

您知道昆明东南边藏着个"宝藏社区"吗?🌝2025年3月25号大清早,当我在大树营老茶馆里喝着5块钱的普洱茶时,手机突然被"昆明新地标"的推送刷屏了——嚯!这不就是我蹲着的这个城中村改造区吗?说来您可能不信,这个曾经被戏称"昆漂第一站"的地方,现在居然成了年轻人抢着打卡的网红社区。


🌳老树发新芽:百年社区的魔幻转身

站在刚开放的社区文化广场上,68岁的张大爷边遛画眉鸟边跟我唠:"我爷爷那辈就在这儿编竹筐,那时候大树营真的有大树,十个人都抱不过来。"顺着大爷烟斗指的方向望去,玻璃幕墙的新式咖啡馆里,几个穿汉服的姑娘正在拍短视频,背景墙赫然是3D投影的百年古树影像。

您要问这转变咋来的?这事儿得从2023年说起。当时政府搞了个"微改造"试点,没像往常那样大拆大建,反倒把老宅子的雕花门板、青石板路全保留下来了。现在走在巷子里,冷不丁就能撞见:- 挂着"非遗传承"牌子的老裁缝铺,橱窗里摆着改良版彝族刺绣卫衣- 改造成共享厨房的百年老宅,每周三教年轻人做破酥包子- 藏着精酿酒吧的防空洞,酒单上用方言写着"板扎""子弟"


🚶♂️新老"昆漂"的平行时空

在社区活动中心门口,我逮住了刚下班的95后程序员小李。这哥们儿戴着渔夫帽,手里还拎着菜市场的卤鸡脚:"当初图这儿房租便宜,没想到住着住着真香了!"他掰着手指头给我算账:1. 15分钟走到地铁站2. 楼下就是社区食堂(6块钱两荤一素)3. 天台改成了星空自习室4. 周末能跟着白族大妈学扎染

不过要说最绝的,还得数那个"时光交换商店"。我在店里见到个有意思的案例——70岁的王奶奶用祖传的腌菜方子,换了留学生小美的英语网课。现在老太太的咸菜铺子挂着双语招牌,还搞起了直播教学!


💡争议与机遇并存的改造之路

当然啦,改造这事儿也不是人人都叫好。我在采访中就遇到两拨人吵得不可开交:👉 老住户李婶抱怨:"现在游客多得跟赶街似的,我家祖传的银器店都快成拍照背景了!"👉 网红店主阿强反驳:"没有流量哪来传承?我爷爷的普洱茶饼去年多卖了三成!"

社区主任给我透了组数据:改造后原住民回流率82%,新增商户中本地特色店占67%,但同时也出现了:- 早晚高峰共享单车"围城"- 传统手工艺商品同质化- 老住户与租客的生活习惯冲突

不过您发现没?这些问题恰恰说明大树营"活"过来了。就像那个把麻将馆改成共享办公的赵老板说的:"总比十年前到处是空房子强,有人气才有财气嘛!"


🌇未来会变成啥样?听听在地人怎么说

傍晚蹲在烧烤摊前,我算是看明白了——左手边是嗦米线的大爷们在聊老厂区的光辉岁月,右手边扎脏辫的姑娘正用平板设计文创T恤。这种魔幻混搭,不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图景吗?

要说个人观点,我倒觉得大树营最珍贵的不是那些网红打卡点,而是这种"新老共生"的状态。您想啊,全国那么多城中村改造,要么做成假古董商业街,要么变成千篇一律的公寓楼。能像这儿既留住乡愁又接轨现代,确实难得。

临走前看见社区公告栏贴了张有意思的海报:"寻找消失的吆喝声——方言叫卖大赛报名中"。不知道明年这时候再来,会不会听见AI合成的"破酥包子~又泡又酥~"叫卖声?反正我这个老昆明人是准备好二刷了,您呢?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