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水汇95场:2025年城中村改造的破局实验?
(开头自问自答)听说过佛山水汇95场吗?就是那个去年3月25号突然在抖音爆火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别误会,这可不是什么新开的夜店,而是禅城区把95栋握手楼改造成青年社区的超级工程。当时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说这是作秀,有人拍手叫好,现在半年过去了,这事到底成了没?
站在季华六路天桥往下看,水汇片区的变化确实够魔幻。原先密密麻麻的防盗窗拆了,外墙刷上岭南水乡风格的彩绘,最绝的是楼间距——原本两栋楼住户能隔空递酱油的"一线天",现在硬是拓出3米宽的空中连廊。项目负责人老陈叼着牙签跟我比划:"这些连廊可不简单,既能当消防通道,又能摆花盆搞市集,说白了就是把垂直城中村‘掰’成横着的社区。"
这里头藏着个冷知识:改造后的户型70%保留原村民自住,30%作为青年公寓出租。租客小吴给我算了笔账:"20平的单间月租800块,走去地铁站12分钟,比隔壁楼盘便宜一半还不收中介费。"不过争议也在这,有村民抱怨公摊面积变大了,但住三楼的李伯倒是想得开:"以前整栋楼就靠一部二手电梯,现在政府给换了新的,还包十年维修,值了!"
项目的核心玩法很野——每栋楼都是独立试验田:
1. 7号楼搞成"共享厨房",八家租客合伙请厨师
2. 23号楼专收宠物主,天台建了狗狗游泳池
3. 最绝的是66号楼,整栋改装成24小时直播间,据说已经出了三个百万粉博主
不过要说最出圈的,还得是那个"电梯社交计划"。项目组在每部电梯里装了可擦写白板,没想到催生出各种神操作:有人拿来拼单买菜,有人发布求职信息,甚至有程序员在电梯里贴代码求debug。住在18栋的程序员阿杰笑着说:"上周真有人帮我改好了bug,后来发现是住楼上的架构师大神。"
改造带来的文化碰撞比预想中激烈。新搬来的00后喜欢半夜点外卖,惹得楼下阿婆天天投诉;老茶客们坚守的凉茶铺旁边,突然冒出个手冲咖啡摊位。不过有意思的是,上个月自发搞起的"楼栋交换日"意外火爆,00后教老人家玩直播带货,老街坊带着年轻人认草药煲汤。
社区调解员阿珍掏出手机给我看数据:"改造后110报警量降了40%,但物业投诉量涨了3倍。说白了,大家还在磨合期。"她指着公告栏上新贴的《晾衣公约》直摇头:"为能不能在天台晒被子这事,00后和阿姨们开了三次辩论会。"
从政府公开数据看,总投资5.2亿里有2.3亿来自社会资本,这点让不少专家直呼意外。但质疑声也没停过,做建材生意的林老板就吐槽:"说是微改造,其实很多管线要重铺,我们这些本地供应商根本没接到活。"更现实的挑战是管理模式——现在的物业公司是临时组建的,明年就要移交业委会,到时候怎么维持95栋楼的特色运营,还真是个未知数。
(个人观点)说实话,刚开始我也觉得这就是个网红项目,但蹲点三天后发现:那些穿着汉服打卡的年轻人,真的会和楼下修鞋匠讨论直播带货;那些被迫腾出天台的房东,开始学着在连廊摆摊卖糖水。这种"不彻底"的改造反而保留了市井气,比推倒重建的CBD更有生命力。或许城市更新不该追求"完美方案",能催生出新老居民自组织的生态,才是真的成功。
据内部消息,二期工程要把隔壁汽配城改成创客空间,还想打通佛山涌搞滨水夜市。不过眼下最紧要的,是处理好那个"网红打卡后遗症"——上周末因为直播团队霸占天台拍短视频,差点和跳广场舞的阿姨们干架。项目组最近贴出告示,要搞"时段分区管理",这事能不能成,还得看年轻人和老街坊能不能各退半步。
站在2025年的这个秋天回头看,佛山水汇95场至少证明了两件事:城中村改造未必非要"高端化",留着烟火气的更新反而更有嚼头;还有啊,千万别小看大爷大妈和00后的战斗力,给他们个舞台,指不定能整出什么新活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