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商业区:2025年「城南新宇宙」是如何炼成的?
🌇"你说现在城南哪里最热闹?"要是半年前问成都人,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但自从2025年3月25日温江商业区正式开街,这个问题突然有了标准答案——当天涌进18万人的盛况,直接把周边三条地铁线挤到限流。
说实话,五年前的温江还被戏称"养老圣地",晚上八点街上就冷清得能听见落叶声。转折点就在2023年那个暴雨天,规划局突然甩出个王炸方案:要把4号线凤溪河站周边3.5平方公里,打造成"24小时立体生活舱"。
关键数据很硬核:- 50亿政府专项投资- 18个月闪电施工期- 73%的商铺提前半年招满最骚的操作是搞了个"商家定制计划",简单说就是先问老百姓"你们想要啥",再拿着需求清单全球招商。结果冒出来个芬兰桑拿馆配四川采耳,日本回转寿司搭乐山钵钵鸡的魔幻组合,居然还成了网红打卡点。
走到C区的都市农场示范区,我下巴差点掉地上——真有人在玻璃大厦里种水稻!负责人老张挠着头解释:"当初提生态融合,我们想着搞点绿植完事儿。后来有个95后设计师拍桌子:'要玩就玩大的,让城里娃知道米饭不是超市长出来的!'"
别说,这招效果炸裂:- 每月接待3万+研学团队- 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量翻4倍- 屋顶光伏板年发电够200户用一年最绝的是商场垃圾桶,按厨余垃圾重量返积分,能在农场换蔬菜。现在大妈们扔个烂菜叶比年轻人扫码支付还利索。
开街前最让人揪心的,就是怕连锁店把本土小店挤没了。结果你猜怎么着?招商办搞了个"混搭擂台"——想入驻的国际品牌,必须带个本地CP。于是看到了:- 星巴克旁边开着张嬢手冲盖碗茶- 优衣库楼上挂着曹氏旗袍定制- 特斯拉展厅对面摆着三輪车改造的咖啡摊
开街三个月的数据很有意思:| 类别 | 营业额占比 | 复购率 ||------|------------|--------|| 连锁品牌 | 52% | 68% || 本土商户 | 48% | 82% |这说明啥?成都人终究是火锅胃,吃惯了重口味,洋快餐只能当点心。
逛完整片街区,最戳我的不是哪个网红店,是随处可见的"慢设计"——公交站台带无线充电的竹椅、藏在花坛里的流浪猫屋、甚至下雨天会自动展开的连廊。这些细节烧钱吗?肯定烧。值得吗?看着推婴儿车的妈妈和遛弯的大爷其乐融融,我觉得值。
有个做社区营造的朋友说过金句:"商业区不是用来拍照的,是要让人愿意穿着拖鞋下楼。"温江这波操作,至少让周边10万居民实现了"睡衣自由"。下次要是全国搞什么"最具烟火气商圈"评选,我肯定头一个给他们投票。
(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