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哪里有站小巷的地方啊?2025年实地探访告诉你答案
哎,最近好多人在问啊,宜春到底哪儿能找到那些站小巷的地方?这事吧,还真得从去年政府搞的"背街小巷改造计划"说起。咱今天就带大伙儿去2025年3月25号的宜春街头转悠转悠,记得穿双舒服的鞋啊!
先别急着找地方,咱得弄明白什么是"站小巷"。简单说就是老城区里那些七拐八拐的窄巷子,以前都是住家户,现在倒成了小商小贩扎堆的地方。你像袁州区老城那片,现在还能看见大爷蹲在青石板上卖自家腌的辣萝卜呢。
不过注意啊,现在说的站小巷可不是以前脏乱差的样子。政府去年刚投了800多万改造,你看这些新铺的防滑地砖,还有墙上画的本地民俗彩绘,整得跟旅游景区似的。但要说找最原汁原味的,还得往深里走...
根据城管局最新数据,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小巷经营区有三大块:1. 袁州区老城片区(中山路周边)2. 鼓楼路历史街区(新建的仿古美食巷)3. 化成岩社区(自发性形成的早市聚集地)
要说人气最旺的,还得数鼓楼路新开的"宜春记忆"美食巷。上个月刚搞了开街仪式,现在四十多家摊位从早上六点开到晚上十点。我上周六去转悠,好家伙!光卖麻糍的就有五家,空气中都是芝麻香。
那天特意起了个大早,六点半晃到化成岩社区。嚯!巷子口已经支起七八个早点摊了。卖油条的刘大姐跟我说:"现在办了临时执照,不用跟城管躲猫猫了,每天能多睡半个钟头呢。"她家那个红糖油条,咬一口能爆浆,三块钱一根还得排队。
不过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这么规范。在中山路老邮局后头,还是能看到些推小车卖水果的。问他们为啥不去规划区,有个大叔直挠头:"那边摊位费一个月要八百,我这小本买卖..."
这事吧,说白了就是市场需求。根据商务局统计,2024年宜春新增外来人口2.3万,这些新宜春人里,有六成月收入在4000以下。你想想,写字楼里的小年轻中午要吃饭,工地上的工人要买实惠日用品,这不都是刚需?
不过现在管理确实规范多了。每个摊位都要办健康证,统一穿反光背心,还装了智能电表。上个月鼓楼路有个卖烤串的因为油烟超标,智能监测系统直接给断电了,整得老板当场傻眼。
说实话,我挺理解政府难处的。要市容整洁,也要保民生饭碗。不过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改造后的小巷租金涨了三成,好多老商户被迫搬走了。现在鼓楼路卖艾米果的,居然是个讲普通话的95后小伙,用的还是网红包装。
个人觉得吧,能不能在规划时留点"自留地"?比如每周拿出两天让本地老人摆摊,或者搞个"新老商户结对子"?毕竟小巷文化不光是买卖,更是人情味儿。上周在化成岩碰到个卖竹编的老爷子,他那个蝈蝈笼子的编法,说是祖传的手艺,现在年轻人都不学了...
总之,这事吧,光靠赶人肯定不行,全盘商业化也变味。得让城市有烟火气,也要有秩序,就像咱宜春人爱吃的辣椒炒肉——辣得过瘾,但也不能齁咸不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