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水会95场:一场改变城市生态的全民行动

2025-04-05 13:21:30 | 来源:别像买块新闻网
小字号

中山水会95场:一场改变城市生态的全民行动

"哎哟喂!你听说过中山水会吗?最近他们搞了个大动作!"3月25号上午9点,珠江边的钓鱼大爷老陈放下钓竿,掏出手机给我看群消息。这个原本只在环保圈里火的组织,靠着连续95场实地治水活动,愣是把"全民护水"搞成了2025年开春最热话题。

🚀第95场有啥不一样?

要说这次收官战确实玩出新花样。往常志愿者都是捡垃圾、测水质的老三样,这次居然用上了"水纹扫描仪"。我跟着队伍走到二沙岛,亲眼看见设备往珠江里一照,河底的塑料瓶、废弃渔网在显示屏上亮得像夜光贴纸,连躲在淤泥里的破轮胎都现了原形。

"以前我们就像在河里摸鱼,现在这玩意儿简直是开了天眼!"现场的技术员小王说着,随手从刚定位的位置捞起个锈迹斑斑的自行车架。这个月他们团队已经捞出3吨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最老的物件能追溯到2008年。


💡为什么要死磕95场?

这事儿得从去年夏天说起。当时中山水会的创始人李薇在直播里立flag:"不把珠江治明白,我李字倒着写!"结果直播间瞬间炸锅,有叫好的也有说风凉话的。没想到这姐们真带着团队从去年8月开始,每周雷打不动搞两场净滩活动。

"刚开始是真难啊!"志愿者张姐回忆第一次活动,"顶着38度高温,带着20多号人在江边捡垃圾,路过的阿伯都说我们'吃饱了撑的'"。谁能想到坚持到第30场时,围观群众开始自发加入;到第50场,连附近茶楼的服务员都会主动给志愿者送凉茶。


🌊科技+土办法=治水新招

要说这95场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摸索出一套"接地气"的治水方案:1. 智能监测浮标24小时盯梢水质,数据直接传市民手机2. 民间河长制让沿岸居民轮流当"河道管家"3. 专门对付油污的"吸油面包"(其实就是改良版秸秆)4. 对付蓝藻的"以鱼治藻"生态链

上周在荔湾涌试验的"鱼菜共生浮岛"效果拔群,既能净化水质,又能给街坊们加个菜。住在岸边的刘叔乐坏了:"现在我家阳台伸手就能摘西洋菜,比菜市场还新鲜!"


📅从被骂到被夸的365天

还记得去年这时候,中山水会的微博底下全是嘲讽:"作秀专业户""治标不治本"。转折点出现在第47场活动——那天暴雨突至,本来要取消的活动照常进行,结果被路人拍到志愿者们冒雨清理排水口的画面。视频点赞破百万后,自来水公司主动找上门合作。

现在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珠江主航道漂浮垃圾减少72%- 沿岸10个监测点水质达Ⅱ类标准- 参与企业从3家暴增到87家- 志愿者队伍突破5000人


💬街坊们怎么说?

在滨江东路开了三十年云吞面的陈伯最有发言权:"以前夏天不敢开窗,现在孙仔放假都要来江边写生。"他指着墙上贴着的"民间河长排班表","连我这种老头子都要轮班巡河呢!"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在珠江夜游船上工作的阿珍就吐槽:"现在游客扔个纸巾都像做贼,上次有个小孩不小心把玩具掉水里,他爸愣是借了个网兜捞上来。"说着她自己都笑起来,"虽然麻烦了点,但江水确实清了好多。"


🌟未来怎么走?

站在第95场的终点,李薇反倒更清醒:"数字游戏到此为止,接下来要啃硬骨头了。"她说的"硬骨头"是指暗藏在城市地下的雨污管网,这些看不见的工程才是治本关键。

我个人倒是觉得,中山水会最成功的不是清了95次河道,而是把"关我什么事"变成了"关我什么事!"。就像上周在活动现场听到的对话——"阿妹你哪个学校的?""华附初二的,我们班今天来了二十多人!"你看,当环保变成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这事就成了。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