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小巷子:老城新生的烟火气与未来密码

2025-04-06 07:19:00 | 来源:今见保时新闻网
小字号

常州小巷子:老城新生的烟火气与未来密码

(开篇先抛个问题)你有多久没走过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了?就在上周三(2025年3月25日),常州钟楼区西瀛里突然冒出一群扛着摄像机的外地游客——原来这帮人是追着短视频平台热搜榜来的,标题就叫"在常州巷子里挖到宝藏了!"。这事儿可把本地人看乐了:"天天走的破巷子,咋就成网红了?"


🌆【小巷子的"前世今生"】

要说常州人对巷子的感情,那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早晨推开窗就能闻到王阿姨家糖醋排骨的香味,恨的是下雨天电动车挤在两人宽的巷子里打滑。不过今年市里搞了个大动作:"老城毛细血管激活计划",说白了就是给这些百年老巷子"做微整形"。

(这里插个真实案例)西瀛里38号的张大爷最近逢人就显摆:"我家门框上刻着光绪年间的商号招牌,文旅局说要给我发'活文物守护人'证书!"说完还不忘补一句:"不过他们要是敢动我的咸菜缸,我可不答应啊!"


🚶【巷子里的"活地图"】

要说最懂巷子的人,还得数送煤气罐的李师傅。他手机里存着全常州238条巷子的三维地图,连谁家台阶缺了块砖都门儿清。"现在年轻人用导航?呸!上次有个外卖小哥困在青果巷转悠半小时,最后还是我拎出来的。"说着他掏出手机给我们看相册,嚯!光是不同季节的爬山虎墙面就存了三百多张。

为什么说巷子是城市记忆卡?- ✅ 青果巷的弹硌路藏着民国时期的马蹄印- ✅ 双桂坊的砖墙上能摸到明清工匠的指纹- ✅ 三堡街的梧桐树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的叫卖声


💡【新老碰撞的智慧】

今年最火的改造案例当属"南大街盲盒巷"。你猜怎么着?二十米长的巷子两边,左边是开了三十年的老虎灶茶馆,右边摇身一变成了元宇宙体验馆。端着紫砂壶的老茶客和戴VR眼镜的年轻人擦肩而过,这画面别提多带感了!

(数据说话)据住建局统计:- 改造后巷区商铺租金涨了40%- 但原住民保留率仍达78%- 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


✨【藏在砖缝里的商机】

要说最会"见缝插针"的,还得数95后创业的小陈。他在篦箕巷租了间5平米的门脸,搞起了"巷子盲盒奶茶"。每杯饮料都随机搭配常州老物件模型,什么篦梳、宫梳、留青竹刻,喝个奶茶还能学非遗文化。开业三个月,分店已经开到南京老门东了!

年轻人为什么扎堆老巷子?1. 拍照背景自带复古滤镜📸2. 运营成本比商场店低一半3. 故事素材多得能写本书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术】

不过这事儿也不是一帆风顺。上个月延陵西路的改造方案投票,200多户居民硬是把"要不要保留公共水井"的议题吵上了热搜。最后社区书记老周想了个绝招——在水井上加装智能净化器,既留着老邻居们唠嗑的地儿,又接上了直饮水系统。

(说点大实话)要我说啊,老城更新就像炖老母鸡汤,火候急了会糊,火候慢了不香。现在有些地方要么拆得精光搞仿古街,要么守着危房不让动,这都不是事儿。常州这次摸着石头过河,倒是摸出了点门道:让原住民当改造顾问,让新技术做文化翻译,让老空间玩出新花样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头看,这些弯弯绕绕的巷子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既输送着历史的养分,又涌动着创新的血液。下次您来常州,别光盯着恐龙园和天目湖,不妨钻进巷子里跟晾衣服的大妈唠个嗑,说不定能听到比旅游手册更地道的城市故事——毕竟,真正的市井烟火气,从来不在景区导览图里标着。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