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品茶自带工作室:年轻人捧红的新式社交空间

2025-04-05 07:09:23 | 来源:年有议系新闻网
小字号

广州品茶自带工作室:年轻人捧红的新式社交空间

"你试过带着茶叶去别人家里喝茶吗?" 在珠江新城上班的白领小林边拆快递边神秘一笑。纸箱里躺着的不是网红零食,而是三罐标着"凤凰单枞"的茶饼——这已经是他这个月第三次网购茶叶寄到位于天河区的某个居民楼地址。


🔥 什么是自带工作室?

说来有意思,"广州品茶自带工作室"既不是茶馆也不是茶室。简单说就是居民楼里开辟的共享空间,茶友自己带茶叶过来,花50块钱就能用整套茶具泡茶,还能约三五好友边喝边聊。这种模式去年开始在体育西横街冒出苗头,没想到今年开春直接火出圈。

"现在年轻人聚会早就不满足奶茶店了。" 在六运小区经营工作室的雯姐摆弄着新入手的建水紫陶壶,"上周有个00后带着冰岛普洱过来,说要给我们表演'茶百戏',结果拉花拉出个奥特曼!"


🍵 为什么突然火了?

说实话,这波热潮来得有点魔幻。疫情后大家更注重私密空间,再加上短视频平台总推"沉浸式喝茶"的ASMR视频,两股风就这么撞上了。关键是这种模式解决了好几个痛点:

  1. 💰 省钱绝招:好茶自己买比茶馆便宜三成
  2. 🎮 社交新玩法:比剧本杀安静,比咖啡馆有趣
  3. 📸 出片神器:日式茶席/中式茶台随便拍

有个数据挺有意思:某点评网显示,今年3月广州"居民楼茶馆"的搜索量同比暴涨470%。不过要说最关键的,还是年轻人开始把喝茶当"新国潮"来追了。


💡 自带工作室的三大优势

上周三下午,我在客村某工作室撞见个有趣场景:四个穿汉服的姑娘围坐着斗茶,旁边却放着《王者荣耀》的背景音乐。这种混搭风恰恰说明了这类空间的魅力:

① 去仪式化:不用正襟危坐,跷二郎腿喝茶也没人管
② 强个性化:见过带switch连电视玩《动物森友会》的茶局
③ 真·零门槛:店主会教小白怎么用"凤凰三点头"手法冲泡

店主阿Ken给我算了笔账:"周末基本全天满座,有些熟客能把50块的座位费喝出人均200的架势,从下午两点待到打烊。"


🤔 传统茶馆要凉?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抢传统茶馆生意吗?还真不能这么比。北京路的老字号茶楼经理老陈倒挺想得开:"我们做的是游客生意,他们做的是本地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本质上不是同一赛道。"

不过有意思的是,有些老茶客也开始尝鲜。上个月荔湾有位退休的茶叶评审师,特意带着珍藏的88青饼去工作室"踢馆",结果被年轻人用冷萃茶的新玩法反将一军,最后乐呵呵地互加了微信。


📍 未来会怎么走?

跟几个工作室老板聊下来,发现大家最愁的不是客源,而是怎么做出差异化。有的在搞"茶叶盲盒"体验,有的引入香道插花,还有的干脆和剧本杀店搞联名。海珠区有家工作室甚至开发了"茶味鸡尾酒",把单枞和威士忌混着调,据说成了小红书新晋打卡点。

不过要说最让我意外的,是碰到带着茶样来谈生意的潮州茶商。"现在年轻人试喝满意了当场就扫码下单,这比在茶叶城守株待兔强多了。"他手机里存着十几个工作室老板的联系方式,说话时眼睛都在发亮。

走在珠江边吹着晚风,突然想起下午在工作室听到的对话。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边挑茶具边嘀咕:"你说这算不算新中式茶馆的平替版?""管他呢,反正比在星巴克装文艺有意思多了。"也许这就是答案——当喝茶不再端着架子,才是真正走进日常生活的开始。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