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人都去哪里了?2025年人口流动大调查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乌鲁木齐街上的行人好像变少了?去年还在小区门口卖烤包子的阿卜杜,今年突然把店搬到了西安;楼下理发店贴了三个月的"旺铺转让",到现在还没租出去。这事儿吧,还真得从多个角度掰扯掰扯。
2025年开春的乌鲁木齐街头,地铁二号线施工围挡刚拆,崭新的站台却少了往日的拥挤。统计局3月25日新鲜出炉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乌鲁木齐户籍人口净流出12.7万,其中25-35岁群体占了六成。
"在深圳做跨境电商,一个月能赚这边半年的钱。"95后姑娘小张边说边整理着即将发往中亚的电子产品。她去年参加完乌洽会,转头就带着整个直播团队去了霍尔果斯。像她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反而成了他们"向东走"的跳板。
不过你猜怎么着?乌鲁木齐经开区搞的"数字游民社区"最近火了。26岁的程序员小马带着北京学来的技术,在卫星广场边上租了个共享办公室:"在这儿接北上广的单子,生活成本只有三分之一,香得很!"
和年轻人"用脚投票"不同,40岁往上的人群明显更"恋家"。开旅行社的李女士刚把儿子送到上海读大学,自己反倒把店面扩大了两倍:"现在游客都爱深度游,我带他们去南山牧场住毡房,比走马观花赚钱多了。"
人社局的王科长给我算了笔账:去年返乡创业的中青年有8300多人,光是特色民宿就新增了200多家。"现在政策好啊,创业园给三年免租,税收还能打七折。"说着他掏出手机,给我看天山区的创业扶持APP,当日申请量已经破百了。
要说最淡定的,还得数公园里跳舞的叔叔阿姨们。72岁的王大爷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去红山公园遛弯:"儿女在成都买了房?去住过半个月,哎呦那个潮气,还是咱乌鲁木齐的干爽得劲!"
社区医院的刘护士长透露,这两年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签约率涨了40%:"现在社区能上门送药,老年食堂开得到处都是,谁还愿意背井离乡?"要说变化也不是没有——老年大学的智能手机课,现在都得提前半个月报名。
新疆大学社会学教授陈明远有个挺有意思的观点:"过去总说'孔雀东南飞',现在更像是'候鸟式迁徙'。"他办公室墙上挂着幅全疆交通图,上面密密麻麻标着产业园区:"你看这准东的煤化工、库尔勒的香梨电商,人走了,钱和资源反而转起来了。"
我在大巴扎遇到个搞边贸的哈萨克小伙,他刚把重庆产的摩托车卖到阿拉木图:"乌鲁木齐就像个超级中转站,今天你看着人少了,说不定明天带着新项目又回来了。"这话说得,让我想起最近爆红的短视频博主"烤包子西施",人家在杭州直播带货,卖的可是正儿八经的新疆面粉。
说真的,人挪活树挪死,流动本身不是坏事。乌鲁木齐的蓝天还是那么透亮,馕坑里飘出来的香味也没变淡,变化的只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倒是那个搬去西安的阿卜杜,听说最近又在筹划把陕西肉夹馍引进到国际大巴扎——您说这来来往往的,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本地人"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