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中东村zj:一个村庄的逆袭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2025-04-05 06:52:41 | 来源:儿每水期新闻网
小字号

江门中东村zj:一个村庄的逆袭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你听说过江门中东村zj吗?去年三月我去这个村子采访时,村口还立着"贫困村"的牌子,没想到今年3月25号再去,居然看到旅游大巴排着队进村。短短一年时间,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就带大伙儿扒一扒这个"变形记"。

🌞【zj模式是什么来头?】这事儿得从村委会办公室墙上贴的那张规划图说起。去年夏天,村里突然冒出来个"zj发展方案",刚开始大伙儿都以为是搞建筑承包,后来才知道是"自主经营+政企协作"的拼音缩写。村主任老李叼着烟斗跟我解释:"简单说就是村里出地皮,企业出技术,赚了钱三七分账。"

你猜怎么着?他们最先搞的不是农业也不是工业,而是把全村老房子改造成了民宿!七十岁的张阿婆家破旧的青砖房,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时光驿站",周末房价能卖到588。更绝的是村里那口百年古井,装上投影设备后,晚上能演水幕电影,上个月刚办了场汉服婚礼。

📈【钱袋子真的鼓起来了?】先看组硬核数据:2024年村集体收入才38万,今年一季度就飙到120万。我在村口小卖部碰见的张三哥,去年还在东莞打工,现在回村当上了民宿管家。"以前在工厂拧螺丝,月薪五千还要交房租,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包吃包住还能拿六千!"他说话时,手机不停收到订房提醒的叮咚声。

不过最让我吃惊的是村里的分红制度。他们搞了个"贡献值系统",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环境保护都能积分。上个月刚发了第一次分红,参与河道清理的王大姐多拿了2000块。用她的话说:"现在看见垃圾比看见人民币还心疼,毕竟那都是钱啊!"

💡【老传统遇上新潮玩法】走在村里青石板路上,你会发现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祠堂门口挂着二维码供游客扫码听讲解,老木匠带着徒弟直播打家具,连祭祖用的艾糍都开发出抹茶、榴莲等十二种口味。非遗传承人陈师傅跟我说:"以前担心手艺失传,现在收了八个九零后徒弟,还有俩是海归硕士。"

但也不是没翻过车。年初推出的"AI算命签筒"就被老人家集体抵制,最后改成了用AI分析游客动线优化商铺布局。村支书老林挠着头说:"新技术要接地气,不能为了智能而智能。"

⚠️【火爆背后藏着哪些雷?】现在村里每天接待上千游客,问题也跟着来了。上周我去暗访时就碰见两件糟心事:停车场不够用导致游客把车停到省道上,还有民宿为抢客源恶意压价。更麻烦的是,隔壁几个村开始照搬zj模式,有个村连宣传标语都抄得一字不差。

环保专家老周给我算了笔账:按现在的游客增长速度,明年污水处理系统就得超负荷。不过听说村里已经在跟高校合作开发生态滤池,打算用芦苇和贝类当天然净水器。

👀【我个人怎么看这事】说实话,刚开始听说中东村要搞"zj"模式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别又是搞形象工程吧?但亲眼看到张大姐家从漏雨瓦房变成精品民宿,孩子们能在修葺一新的祠堂里上学,不得不承认这次他们走对了路。当然,光靠网红经济肯定走不远,关键得把产业链真正扎根在土地上。

最近听说他们要在后山搞星空露营基地,还计划把闲置农田改成共享菜园。要我说啊,乡村振兴最缺的不是钱,而是能把传统智慧和现代管理拧成一股绳的人。就像老村长说的:"咱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也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这话糙理不糙,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