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联系大学生:新时代的青春力量如何改变一座城?

2025-04-05 07:09:00 | 来源:鱼彩烟部新闻网
小字号

呼市联系大学生:新时代的青春力量如何改变一座城?

“你听说过呼市的大学生最近在搞什么大动作吗?”最近在玉泉区的小巷里,连卖焙子的张大爷都能跟你唠上两句。说真的,刚开始听说这事儿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哪个网红在搞行为艺术呢。仔细一打听才发现,原来这是呼市教育局联合驻呼高校搞的“校地协同育人计划”——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


🌟2025年3月25日发生了什么?

就在上周二(3月25日),内蒙古大学的李明同学带着他的团队,在新华广场支起了智能垃圾分类亭。这帮00后可不是摆样子,他们开发的AI识别系统能准确区分“稍麦皮”和“奶豆腐包装”,连路过的环卫工人都竖大拇指:“这些娃娃们弄得比我们专业!”

数据显示,试点区域垃圾分类准确率从37%飙升到82%。要我说,这就是年轻人最牛的地方——能把枯燥的环保事业玩出科技感。你瞅他们设计的积分兑换系统,攒够100分能换电影票,现在连大爷大妈都抢着学扫码。


💡大学生为啥要“联系”城市?

这个问题我当面问过师大社会学系的王教授。他嘬了口奶茶,慢悠悠地说:“现在的娃娃们不缺知识,缺的是把知识踩进土地里的机会。”这话在理,你看:1. 农大的学生在武川县搞起了智慧大棚,番茄产量翻了两番2. 医科大的志愿者定期去社区做AED培训3. 艺术学院的同学把老旧小区墙面画成了网红打卡点

最让我感动的是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几个女生。她们发现很多老旧小区没有无障碍通道,愣是用3D打印技术做出了可移动坡道模型。这事儿上了《北方新报》头条,听说住建局已经准备批量生产了。


🤔“校地协同”到底怎么玩?

别以为就是让学生当免费劳动力!我扒拉了教育局的文件,发现这个计划有三个狠招:⭐️ 双向选择平台:企业像选课一样发布实践项目⭐️ 学分置换机制:社会实践能顶专业学分⭐️ 创业扶持基金:好项目直接给启动资金

举个实在例子: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芳同学,带着20多个同学给回民区的餐馆做数字化转型。从扫码点餐到抖音运营一条龙服务,现在这些餐馆的外卖单量平均涨了60%。有个卖羊杂碎的老板跟我说:“这些大学生娃娃,比花钱请的运营公司还靠谱!”


🚀年轻人能带来哪些改变?

在赛罕区的座谈会上,我亲耳听到个金句:“我们不是来改造城市的,是来和城市共同成长的。”这话听着文艺,但细品真有道理:- 内蒙古财经大学团队开发的“青城惠游”小程序,把散落的文旅资源串成了珍珠项链- 电力学院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让牧区人家用上了稳定清洁能源- 就连最冷门的民族学专业同学,都在帮非遗传承人做直播带货

最绝的是有个叫巴特尔的蒙医学生,他把现代诊疗设备和传统把脉结合,在社区医院搞了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现在每天排队的叔叔阿姨,能从诊室门口排到电梯间。


站在2025年的春天看这事,我倒觉得呼市给全国打了个样。当年轻人真正把城市当成自家客厅来布置,迸发的创造力能吓死人。就像那个在抖音上火了的00后姑娘说的:“我们不是来实习的,是来认领未来20年的家的!”这话听着带劲吧?要我说,这样的“联系”越多,城市才越有活气儿。下次你去东二环,记得看看那些彩绘井盖,保不准就是某个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呢!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