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南京路还有饼子吗?这条街的烟火气藏不住了
"师傅,搞个鲜肉饼子!"2025年3月25日上午十点,南京路口的李记烧饼铺子前,穿校服的中学生边扫码边催促。炉膛里跳动的火苗映着老师傅满是面粉的手,铁钳翻动间,芝麻香混着葱油味直往人鼻子里钻。哎我说,这不就是咱武汉人最熟悉的味道吗?
顺着南京路从头走到尾,数了数沿街12家餐饮店,居然有5家挂着"饼"字招牌。从传统烧饼到网红千层饼,从现烤锅盔到改良版煎饼果子,整条街的空气里都飘着碳水化合物的香气。住在附近的王婆婆边排队边念叨:"十年前这街上就两家烧饼摊,现在倒好,卖饼的比卖热干面的还多。"
要说变化最大的,还得数开了三十年的"老五烧饼"。去年他们把煤炉改成了电烤炉,玻璃橱窗上贴着"扫码点单"的二维码,但案板上摞着的芝麻饼还是老样子。老板老张边揉面边说:"现在年轻人讲究健康,我们开发了全麦饼和低糖款,不过最卖座的还是猪油渣馅的——你懂的,老武汉就好这口。"
站在南京路天桥往下看,整条街的饼子铺子简直像在搞军备竞赛。斜对面的"饼爷"把店面刷成蒂芙尼蓝,主打ins风拍照套餐;街角的流动摊车支着直播架,老板娘边摊煎饼边喊"家人们三二一上链接";就连巷子深处的夫妻店,都在玻璃上贴了"抖音同款脆皮年糕饼"的广告。
不过要说真本事,还得看各家老板的手艺活。观察了半小时,发现这些店铺有三大生存绝招:1. 守得住经典:像李记坚持用老面发酵,每天凌晨三点开工醒面2. 玩得转创新:新开的"饼局"把油条包进饼里,配上咖啡卖早午餐3. 接得住地气:放学时段所有店铺统一推出"学生半价饼"
蹲点统计发现,工作日下午四点后,整条街饼类店铺客流量能到800人次/小时。跟做城市调研的小刘聊了聊,他手机上的热力图显示:"南京路饼类消费群体里,25-35岁占比从2015年的18%涨到了现在的43%。"
最有意思的是遇见从光谷跑来打卡的情侣,男生举着芝士爆浆饼直拍大腿:"早知道该空腹来的!"女生手机里存着小红书攻略,上面标记着七家必吃饼店。问他们为什么专程过来,答案倒是实在:"现在商场里都是连锁店,就这儿还能找到现做现卖的手工味。"
坐在老五烧饼店门口的长凳上,跟张老板扯闲篇。他指着对面正在装修的奶茶店苦笑:"前年隔壁卖糯米包油条的关了门,去年换了三家奶茶店,今年又改成剧本杀馆了。"但转脸看着自己排队的顾客,眼神又亮起来:"只要还有人就好这口焦脆,我这炉子就熄不了火。"
说真的,逛完南京路倒是悟出个道理——饼子能不能活下去,关键不在有没有人做,而是有没有人爱吃。你看现在年轻人既追网红新品,也馋传统味道,这条街的饼子铺子不就是最好的证明?要我说啊,武汉人的早餐江湖里,饼子永远有把交椅,您觉得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