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店线上集体“隐身”?“不做介绍”到底啥意思?

2025-04-05 15:39:12 | 来源:点家价说新闻网
小字号

按摩店线上集体“隐身”?“不做介绍”到底啥意思?

最近有没有发现,美团、大众点评上的按摩店突然集体改头换面了?点开页面只剩“到店咨询”四个大字,连最基本的肩颈按摩、足疗SPA都不写清楚。这事儿在2025年3月25号突然爆发,搞得消费者直挠头——现在按摩店都玩起神秘主义了?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波操作到底几个意思?


🤔线上“沉默”到底在怕什么?

要说这事儿得从今年开春说起。3月初美团突然更新《本地生活服务规范》,白纸黑字写着“涉及身体接触类服务需线下核验资质”。好家伙,文件刚出半个月,北上广深八成按摩店连夜改了页面,现在你去翻APP,能看见的服务介绍比明星的素颜照还难找。

业内人士老张偷偷跟我透底:“现在线上写个‘泰式按摩’都可能被系统下架,前些天有店家写了‘经络疏通’,结果直接被平台警告。”说到这儿他猛嘬了口烟,“现在谁还敢在线上说真话?说多错多啊!”


💡三股力量暗中较劲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平台、商家、消费者的三角博弈:1. 平台怕担责:去年杭州某平台因商户虚假宣传被罚了800万,现在宁可不赚流量也要保平安2. 商家求生存:有家连锁店试过写“淋巴排毒”,结果被举报无证行医,三天罚单顶半年利润3. 消费者犯迷糊:王女士上个月团购了“全身放松”,到店才发现是踩背项目,差点把老腰给踩折了


🚨行业灰色地带碰不得

要说这行当的水有多深?举个真实案例:去年北京朝阳区突击检查,38家足疗店里有12家用的“按摩师”压根没证。现在线上要是明晃晃写“治疗颈椎病”“调理宫寒”,分分钟被盯上。某三甲医院康复科主任跟我吐槽:“现在满大街都是‘养生专家’,我们正经做理疗的反倒没人信了。”


💰商家自救三十六计

别看页面上一片岁月静好,线下可是八仙过海:- “接头暗号”式营销:上海某会所搞会员制,新人必须老客带进门才给服务清单- 视频号打擦边球:成都网红店天天直播技师培训,背景墙上的价目表“不小心”入镜- 企业微信玩私域:广州有商家把服务项目做成加密PDF,扫码加好友才能看详情


🤷消费者该咋整?

这事儿最憋屈的还是咱们普通老百姓。上周我同事小李想给老妈订个按摩,结果连跑三家店才搞明白:1. 第一家说“全身舒缓”其实是拔火罐2. 第二家“古法推拿”要额外收精油费3. 第三家更绝,直接说“您想要啥我们都有”

最后他瘫在沙发上跟我吐槽:“现在订个按摩跟拆盲盒似的,要不咱们组团开发个‘按摩界大众点评’?”


👀个人观点时间

要我说啊,这事儿得两头看。支持平台严管虚假宣传,毕竟去年光北京就接到326起按摩纠纷投诉。但“一刀切”式的信息屏蔽确实过头了,像正规连锁店的资质明明都挂在墙上,线上反而不能展示,这不是逼着良币给劣币让路吗?

不过话说回来,这波操作倒逼出个有趣现象——现在按摩店的到店率不降反升!广州某商圈数据显示,3月以来线下咨询量涨了40%,店员小刘笑着说:“现在客人进店第一句都问‘你们这儿到底有啥秘密服务’,倒成了破冰话题。”


要解决这个死结,我看得学学餐饮业的明厨亮灶。与其让商家当“哑巴”,不如在平台开个“阳光公示区”,把营业执照、技师资格证、服务项目都晒出来。就像我家楼下那家盲人按摩,墙上挂着二十多本证书,客人看得明白,按得也放心不是?

说到底,这年头做生意讲究个透明,藏着掖着只能解一时之急。哪天要是能看见按摩店大大方方写“持证调理师坐镇”“标准化服务流程”,那才是真正熬出头了。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