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安宁区学生服务:2025年的新气象与新挑战
“哎,你听说没?安宁区的学生现在连午休都能躺平睡觉了!”最近,兰州人的朋友圈被这句话刷了屏。2025年3月25日,这片高校云集的城区突然成了全国教育圈的焦点。究竟发生了什么?学生服务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咱们今天就来唠唠这个“别人家的好政策”。
走进安宁区实验中学的食堂,红烧牛肉面的香气混着学生们的说笑声扑面而来。“以前是怕孩子饿着,现在怕他们吃得不科学。”食堂负责人李姐边说边指着墙上的电子屏——每道菜标注着蛋白质含量和推荐摄入量,连初三学生和高一新生的配餐方案都分了档。
更绝的是“课后三点半”工程。黄河边的湿地公园里,高二学生王浩正拿着水质检测仪记录数据:“老师说我们这学期的生物课积分,就靠这个项目了。”这种把课堂搬进社区的操作,让85%的家长在问卷调查中打了五星好评。
“说到学生服务,很多人还停留在发课本、管纪律的老黄历。”教育局张科长在采访中猛拍大腿。今年新推出的“智慧伴学”小程序就是个例子:输入知识点就能匹配学霸笔记,遇到难题还能预约老师1对1视频讲解。初三班主任刘老师透露:“上学期班级平均分提高了12分,有几个孩子半夜11点还在刷题——当然是自愿的!”
更接地气的是“校园万事屋”。西北师范大学附中的小卖部改造成了服务驿站,从代收快递到心理疏导无所不包。正在值班的学生志愿者小林笑着说:“上个月光帮同学找丢失的校园卡就挣了30个志愿服务积分呢!”
要说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得数刚落地两个月的“家校社三联单”制度。社区医院定期进校做脊柱筛查,商业综合体给学生社团提供活动场地,甚至连快递站都挂着“中高考考生优先”的牌子。奶茶店老板赵哥算过账:“周末让学生来兼职,既解决了用工荒,又能培养孩子们的社会经验,双赢!”
不过也有家长犯嘀咕:“整这么花哨,会不会影响学习?”针对这个担忧,安宁区搞了个“时间银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可以兑换自习室时长或者体育场馆使用权。用二十七中学生会长的话说:“现在连打篮球都能理直气壮了!”
看着校园里蹦蹦跳跳的“红领巾”,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读书时铁灰色的课桌椅。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们随手可用的电子借书机,是多少教育工作者熬秃了头才争取来的。教育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那些看似微小的服务升级,背后是教育理念从“管理”到“赋能”的蜕变。
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比如部分老年教师对新技术适应慢,个别社区资源还没完全打通。但话说回来,哪个改革不是摸着石头过河?重要的是,当我们走进任何一所安宁区的学校,都能看到孩子们眼睛里的光——那才是教育最该守护的东西。
站在2025年的春天,突然觉得“学生服务”这个词变得具体而温暖。它可能是食堂阿姨多给的一勺汤,是心理咨询室永远敞开的门,更是整个社会给年轻一代的集体拥抱。这样的兰州,这样的安宁区,你说值不值得点个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