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大学城找大学生:一场关于青春与未来的对话

2025-04-05 05:32:52 | 来源:伪里就个新闻网
小字号

燕郊大学城找大学生:一场关于青春与未来的对话

嘿,您有没有发现最近燕郊大学城附近多了好多举着牌子的家长?就在2025年3月25号这天,我蹲在华北科技学院门口的煎饼摊旁边,亲眼看见十几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逮着穿校服的学生就问:"同学你学什么专业的?"这场景看得煎饼摊王叔直摇头:"天天这么堵着,不知道的还以为咱们这儿开人才市场呢!"

🎯#大学生都去哪了?要说这事儿得从去年底说起。教育部刚公布的《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燕郊大学城12所高校的应届生就业率达到了8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这下可好,消息传开后,不少外地企业直接在校门口支起了招聘摊,连带着催生出个新行当——"大学生经纪人"。

前两天在防灾科技学院食堂,我碰见个大三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小王。"您猜怎么着?"他咬着筷子跟我说,"上周我在图书馆自习,突然有个西装革履的大哥凑过来,说只要签个意向协议就给五千定金。"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聊天记录,好家伙,通讯录里存着七八个"XX公司李总"。


💡#人才争夺战升级记要说最夸张的还数燕京理工学院门口。3月25号下午三点,我亲眼目睹两家制造业公司在校门两侧摆开擂台:左边是"入职送新能源车",右边挂着"带薪读研"的横幅。保安老张说这都不算新鲜事:"上个月有家互联网公司,直接开着房车来抢计算机系的学生,现场签合同现场发MacBook。"

不过这事儿校方倒是看得明白。华北科技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教授给我算过笔账:"现在企业培养新人的成本太高,倒不如直接锁定优质苗子。我们有个学生去年九月就被预定,企业每月给3000生活补助,条件是毕业后必须去他们那儿工作满三年。"


🤔#学历真等于能力吗?在采访过程中,我遇到了个有意思的现象。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小林学的是殡葬专业,她跟我说现在这个冷门专业反而成了香饽饽:"去年冬天有六家殡仪馆来校招,开出的起薪比很多白领都高。"说着她打开招聘APP,最新消息显示某一线城市殡仪馆给应届生开出了18万年薪。

不过也有学生保持清醒。防灾科技学院大四的张同学边整理简历边说:"现在企业抢人是真,但咱们自己得拎得清。上周面了家急着要人的公司,去了才发现要天天加班到凌晨,给的工资还不如送外卖。"他拍了拍书包里的CPA教材,"还是得先攒够本事再说。"


🛠️#校企合作新玩法要说最让我开眼的,还得数燕郊开发区的创新操作。3月25号上午,开发区管委会搞了场"人才相亲会",把企业高管和在校生凑到咖啡厅里自由聊天。负责活动的李科长掏出个小本本:"您看这个,这是我们新推出的'人才期货'计划,企业可以提前投资看中的学生,资助学费换优先签约权。"

在活动现场,我逮着个穿戴整齐的男生小陈。这个北方工业大学材料系的大二学生,已经拿到了某新材料公司的"成长基金"。"公司每个月给我两千块生活费,寒暑假去他们实验室打杂,毕业直接进研发部。"他晃了晃手里的星巴克,"这不比毕业了再海投简历强?"


👀#我的观察手记转悠了三天,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现在企业抢人不看绩点看实践。认识个叫小雨的姑娘,GPA才3.0,但因为大二就开始做直播带货,直接被某MCN机构挖走当主管。还有个学土木工程的男生,靠着自己拍的工地Vlog,被建筑公司相中去做新媒体运营。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抢人大战"也藏着隐患。昨天在出租车上,司机老马跟我唠嗑:"现在这些孩子被捧得太高,真要到了工作岗位,发现和想象的不一样,能踏实干下去吗?"这话让我想起前几天采访的某企业HR王姐,她说去年招的应届生里,三个月离职率居然有30%。


站在燕郊学院大街的天桥上往下看,乌泱泱的招聘广告牌在春风里哗啦啦响。这场突如其来的"抢人大战",说到底还是产业升级带来的阵痛。企业急着找现成的人才,学生盼着理想的出路,中间这道鸿沟,恐怕不是靠高薪承诺就能填平的。要我说啊,与其现在急着签卖身契,倒不如在校期间多接触真实职场——上周去的那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就不错,学生跟着工程师做项目,既能学真本事,又能看清自己适不适合这行,这才是长远之计。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