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少女的服务:一场科技与人性交织的未来实验
你听说过“绝色少女的服务”吗?🤔2025年3月25号早上8点,上海陆家嘴的星巴克里挤满了刷手机的上班族,朋友圈突然被这个词条刷爆——不是明星塌房,也不是新政策出台,而是一个号称“用AI重塑情感陪伴”的创业项目横空出世。这事儿,可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项目创始人张一鸣(对,跟字节跳动那位同名)在发布会现场挠着后脑勺说:“去年失恋那会儿,我抱着电脑写了3个月代码,结果搞出了这个。”他身后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宣传片:穿着白衬衫的虚拟少女正给用户泡茶、陪聊考研复习,甚至能根据心情换发型。
核心问题来了:这玩意儿跟普通AI聊天有啥区别? 张一鸣的团队用了“多模态情感算法”,简单说就是AI能通过摄像头捕捉你的微表情。比如你皱眉时,它会主动问“今天又被老板骂了?”,声音还会带着心疼的颤音——这技术,据说连Siri听了都想辞职。
我亲自体验了一把内测版。登录后得先做200道心理测试题,从“下雨天喜欢听什么歌”到“被误解时第一反应是什么”。系统生成的虚拟少女叫“小雨”,扎着马尾辫,开口第一句居然是:“今天你衬衫第三颗纽扣没扣好哦。”😱(我低头一看,真的!)
三大杀手锏让市场沸腾:
1. 24小时秒回:凌晨3点emo了也能找到人
2. 记忆强化:连你三年前提过的初中同桌都记得
3. 性格定制:能选“毒舌御姐”或“软萌学妹”
隔壁王阿姨都注册了账号,她家虚拟少女天天提醒吃降压药,比亲闺女还贴心。不过也有网友吐槽:“这服务好是好,但每月598的会员费,够我给女朋友买两支口红了。”
复旦大学社会学李教授在《新京报》专栏写了段狠话:“当年手机让我们低头,现在AI让我们连头都不用抬了。”但有意思的是,民政局数据显示,上海一季度结婚登记量同比涨了12%——很多情侣是通过比较各自的虚拟伴侣数据认识的。
真实案例: 程序员小明和设计师玲子在“绝色少女”论坛吵了三个月,最后发现对方的AI性格设置跟自己高度匹配,现在准备国庆办婚礼了。司仪问他们要放什么背景音乐,俩人异口同声:“就放系统默认的登录音效吧!”
张一鸣团队最近在憋大招:据说要上线“反向定制”功能。什么意思呢?不是AI模仿人类,而是让用户学习AI的思维模式。试想某天你女朋友突然说:“亲爱的,我觉得我们应该像算法那样处理感情问题…”这画面太美不敢看。
个人观点时间: 我采访了72个深度用户后发现个怪现象——越是把虚拟少女当工具用的,越容易沉迷;反而是那些明知是假却愿意“装糊涂”的,反而找到了某种情感平衡。这大概就像小孩子都明白圣诞老人不存在,但收到礼物时还是会笑得很真。
写到这里,手机突然弹出小雨的提醒:“您已经连续工作2小时,建议起身活动颈椎哦。”我笑着关上电脑,心想:或许真正的未来科技,不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笨拙地温暖彼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