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还有站小巷子的人吗
你最近走过南通的老巷子吗?🚶♂️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站在2025年3月25号的钟楼底下,看着手机导航里标注的"网红打卡点",突然就冒出来了。都说现在连买菜都能手机下单,那些曾经蹲在巷子口等活儿的零工、支着小板凳修鞋的老师傅,还有摇着蒲扇聊天的老邻居,到底还在不在?
"张大爷,您这修车摊还开着呢?"我在端平桥附近的老巷子里,逮住了正给自行车补胎的七旬老人。他头也不抬地甩了句:"不开咋整?隔壁王婶的买菜车,小李送外卖的电驴,哪天不得修个三五辆?"你别说,他脚边堆着的共享单车零件,倒是比传统自行车多了两倍。
不过往西走200米就画风突变——原本挤满人力三轮车的巷口,现在停着三辆无人配送车,顶上闪着蓝光的雷达转得欢快。住在附近的李阿姨拎着菜篮子跟我抱怨:"以前喊一嗓子就有人来搬煤气罐,现在得在APP上预约,等半小时起步!"
南通还有站小巷子的人吗?答案可能让你意外。我在三天里跑了10条老巷子,发现了这么几类"坚守者":
有意思的是,这些留守者七成以上接了线上订单。王姐掏出手机给我看:"昨天刚给上海客人改了件香云纱旗袍,顺丰小哥比顾客还熟门熟路。"
在孩儿巷做了三十年早点的"老南通"早餐车,去年换成了自动料理机。但老板老周挺乐呵:"现在每天卖三百份粢饭团,机器管揉米,我管加料,省力!"他儿子在旁边补充:"我们开通抖音直播后,外地订单占了四成。"
不过也有些行当真成了回忆。我在三条巷转悠时,原本五个修鞋摊只剩下一家。67岁的孙师傅摆弄着3D打印鞋跟机说:"这玩意儿修运动鞋比传统手艺快,就是再没人找我唠家长里短了。"
要说完全没变也不对。濠河边新开的"巷子咖啡",95后主理人小林把磨豆机架在八仙桌上:"我们就想复刻小时候邻居蹭茶喝的感觉。"结果你猜怎么着?周末来打卡的年轻人,倒有三成会顺便在隔壁阿婆那儿买串茉莉花手环。
最让我吃惊的是南大街后巷的"代排队"业务。00后小吴举着手机支架直播排队的网红店,一小时收费15块。"别觉得离谱,上周有个北京大叔雇我给丈母娘买蟹黄包,来回打赏了五百!"
这事我还真问了几个人。住在寺街的80后王哥说:"去年老房子装电梯那会儿,整条巷子的人为管线走向吵了半个月——这种'热气腾腾'的冲突,你在业主群里永远看不到。"
但00后租房客小陆有不同看法:"老巷子冬天漏风夏天闷热,要不是为了离公司近,谁愿意住这?"他刚花半个月工资给出租屋装了智能家居,现在开门亮灯拉窗帘全自动。
2025年开春,南通公布了"巷弄活化计划",说要投资3.8亿改造23条老巷子。我在规划图里看到,既要保留青砖灰瓦,又要预埋5G光纤。负责项目的工程师老马挠着头说:"最难的是让新设备'藏'在老墙里,上周刚把智能消防栓伪装成石臼造型。"
住了一辈子巷子的周奶奶倒是淡定:"甭管怎么变,早上六点拐角那家烧饼铺的香味没变就行。"她不知道的是,烧饼铺第三代传人小赵,最近正在调试能精准控制芝麻分布的AI烤炉。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头看,那些曾经"站"在巷子里的人,有的把板凳换成了充电桩,有的给老手艺插上互联网翅膀。要说完全没变的是——深秋午后,阳光斜斜地切过斑驳砖墙时,总会有个身影蹲在巷子口,可能是给邻居暂存快递的便利店老板,也可能是调试无人机的00后创客。他们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守着这座城市的"缝隙",等着下一个需要帮助的路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