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哪里有城中村
常州哪里有城中村?这个问题让不少新市民挠破头
"哎哟喂,常州这么大的城市,怎么还有人住城中村啊?"前两天在茶山街道吃小馄饨时,隔壁桌的快递小哥一句话把我问懵了。咱们今天就拎着保温杯,边逛边聊这个事。
说来也怪,市政府去年刚宣布完成第8批城中村改造,可开春这俩月,钟楼区青龙巷、天宁区清凉东村又冒出来不少新租客。我特意跑了趟市城建档案馆,老档案员张师傅推着老花镜说:"现在常州登记在册的城中村还有23处,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像新闸老街、采菱公寓、丽华二村这些地方最典型。"
举个实在例子:清凉新村有栋80年代的老筒子楼,4层20户人家共用一个旱厕。但就是这么个地方,每月500块的房租吸引着外卖骑手、保洁阿姨扎堆住。房东王阿姨掰着手指给我算账:"我这栋楼去年光收租就18万,比儿子在新区写字楼上班挣得多。"
3月25号上午,我在钟楼区西林路改造指挥部看到个新鲜事——三台挖掘机正在拆违建,但隔着条马路就是新建的"过渡性人才公寓"。现场负责人老周叼着烟说:"现在搞的是渐进式改造,不像以前整片推平。你看东边那片彩钢瓦房,改造成了快递小哥驿站,还装了人脸识别门禁。"
不过要我说啊,这事就跟吃小笼包似的,急不得。市住建局公布的《2025年度改造计划》里写着:年内要完成15万平米改造,但保留40%低成本居住空间。说白了就是既要城市"面子",也要留住"里子"。
跟开牛肉汤店的安徽老李聊,他给我算了笔账:
1. 住新区单间月租1200元 vs 城中村500元
2. 新区到市中心通勤1小时 vs 城中村步行10分钟
3. 新区买菜每斤贵2块钱 vs 城中村菜场能砍价
"别看房子旧,我这二楼晾衣服都不用烘干机,晾竹竿上太阳一晒就得!"老李这话把我逗乐了。不过话糙理不糙,对于刚来常州打拼的年轻人,城中村确实是块不错的跳板。
在青果巷口遇见城市规划专家陈教授,他指着手机里的卫星图说:"你们看这个红圈,新北区去年改造的城中村,现在60%租客又回流到隔壁未改造区域。"这现象挺有意思,就像打地鼠游戏,这边按下去那边又冒出来。
个人觉得吧,城中村就跟老城区梧桐树似的,砍了可惜,留着又碍事。最近听说天宁区试点"微更新",把破厂房改成带充电桩的集体宿舍,还搞了共享厨房。这种"旧瓶装新酒"的路子,说不定能走出条新道道。
说到底,城中村问题不是简单的拆与不拆。就像我昨晚在兰陵夜市吃烧烤,摊主老赵说的:"有人的地方就得有烟火气,你们写字楼里点外卖的年轻人,不还得靠我们这些住城中村的人送餐么?"这话听着糙,仔细品还真有几分道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