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鸡婆成了2025年最魔幻的社区经济现象?
🤔 你听说过"附近鸡婆"吗?就在上周二(2025年3月25日),我在小区门口亲眼看见五个大妈围着一筐土鸡蛋讨价还价,旁边还停着三辆闪送电动车——这事儿可比去年社区团购大战还带劲!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懵,这年头咋连"鸡婆"都成职业了?
说白了就是社区里的"活体生鲜站"。张大妈家的芦丁鸡下蛋了,李阿姨阳台种的奶油生菜能摘了,只要在小区群里吆喝一声,立马有邻居带着环保袋上门。重点在于三点:1. 全程步行可达(最远不超过800米)2. 现摘现杀现做(有家炖老鸭汤现场表演宰杀)3. 价格比超市便宜30%(毕竟省了冷链运输)
上周三我在7栋王婶家买到现挤的羊奶,从乳房到杯子只用了15分钟,这新鲜劲儿连盒马都要甘拜下风!
咱小区43岁的张大姐就是个活案例。她家15平的阳台改成了立体鸡舍,养着20只"蛋中贵族"芦丁鸡。每天早上直播捡蛋过程,下午教人做鸡蛋布丁,晚上还能卖鸡粪当肥料。关键操作三连击:- 微信社群运营(9个500人群轮流活跃)- 抖音同步养殖日常(有个视频拍母鸡下蛋火了50万播放)- 线下体验课(周末教孩子孵小鸡)
现在她每月流水能到5万,刨去成本净赚2万+。比在写字楼996的闺女挣得还多,你说魔幻不?
根据《2025社区经济白皮书》显示:- 全国已有380万"鸡婆"从业者- 一线城市社区覆盖率达72%- 单个小区平均月交易额突破8万元
不过啊,最近工商局开始查禽类检疫证明了。上周朝阳区有个大爷卖自家腌的咸鸭蛋被举报,最后发现用的是无碘盐——这事儿闹得群里吵了三天。
昨天在社区议事厅,80后业主和60后"鸡婆"们差点吵起来。年轻人担心禽流感风险,老人家觉得这是"找回邻里人情味"。有个金句特别戳心:"以前是开门见山,现在是开门见鸡,你说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不过我发现个有趣现象:95后开始组团养柯尔鸭当宠物,顺便卖鸭蛋补贴猫粮钱。这届年轻人把"鸡婆经济"玩出了新花样,柯尔鸭的身价都炒到3000一只了!
要我说啊,这事儿就像二十年前的淘宝,刚开始都觉得不靠谱。现在谁家阳台上没个把泡沫箱种点小葱呢?重点在于:1. 政策得跟上(比如每月强制检疫)2. 平台要规范(别让二道贩子混进来)3. 年轻人得参与(搞点高科技养殖设备)
昨儿看见个00后小伙,给自家鸡舍装了温湿度自动调节系统,手机APP实时监控母鸡下蛋频率——这才是新时代"鸡婆"该有的样子嘛!保不准过两年,"社区养殖师"能成正式职业,到时候考证培训又是一门生意。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