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屋镇鸡婆店:2025年街头巷尾最火的 怪店 凭啥出圈?

2025-04-05 03:11:17 | 来源:瑰某写展新闻网
小字号

陆屋镇鸡婆店:2025年街头巷尾最火的 怪店 凭啥出圈?

🕵️♂️你听说过卖鸡不卖肉的店吗?"老板来半只白切鸡!""不好意思,我们这儿只卖‘鸡婆’。"2025年3月25日早上十点,陆屋镇菜市场拐角的这家小店门口,第38个顾客闹了同样的乌龙。玻璃橱窗里挂着二十多只油光发亮的走地鸡,但案板前竖着的招牌明明白白写着:"本店仅售养殖技术咨询"。


🐔"鸡婆店"真不是卖鸡的?

店主阿珍边给客人倒自制的凉茶边解释:"现在年轻人都不懂啦,我们老辈人管会带小鸡的母鸡叫'鸡婆'。"这位55岁的农校毕业生说话带着桂柳腔的尾音,"去年镇上土鸡滞销,好些养殖户亏得想改行,我就寻思着把三十年攒的养鸡经打包成服务卖。"

说着她掏出手机展示台账:2024年12月开业至今,已经帮27个养殖户改良鸡舍。最经典的案例是隔壁村老李家——用中药渣拌饲料后,鸡苗存活率从68%蹿到92%,每只鸡还能多卖5块钱药膳概念溢价。


💡生意经里的门道

"刚开始天天被当成菜市档口,现在倒成网红打卡点了。"阿珍笑着指指墙上挂着的抖音直播设备。这套由镇里电商办免费配置的装备,让她的"云养殖课堂"最高同时在线突破3000人。关键秘诀就三条:1. 诊鸡病不收费,但开"药方"要买会员(年费199送防疫手册)2. 老客户推荐新户,能抽自家果园的荔枝3. 每周三下午现场解剖病鸡,年轻人看得直呼"硬核"

🚀最新数据显示,跟着"鸡婆店"方案走的养殖户,平均收益比传统养殖高出40%。镇上快递点的张大姐爆料:"光鸡粪有机肥的月发货量,就从三吨涨到二十吨!"


🤔真能靠嘴皮子吃饭?

面对"动动嘴就收钱"的质疑,阿珍从冰柜端出个保鲜盒:"瞧瞧,这是上周帮茶山坳老韦家救回来的病鸡标本。"盒子里整齐码着发黑的鸡胗和病变的肝脏,"现在饲料添加剂太多,光会喂食不懂调理可不行。"

正说着,00后实习生小梁捧着平板过来:"珍姨,广东那个客户说想买咱们的‘话痨鸡’培育法..."原来他们最近开发了新业务——通过特定音频训练,让母鸡听到哨声就会主动回巢。这招不仅省了找鸡的功夫,还意外成为亲子农场的体验项目。


🌧️乌云背后的金边

红火生意也招来烦恼。上个月工商所来查了三次营业执照,差点把"技术咨询服务"定性为"无证经营"。最后还是镇长发话:"人家帮乡亲们增收,这事得特事特办!"现在店里最显眼位置挂着新办的"新型农业服务许可证",编号还是0001开头。

更头疼的是房租问题,自从上了央视《走遍中国》栏目,店铺年租金从八千涨到五万。阿珍盘算着要不要搬去老粮站:"就是舍不得这烟火气,你们不觉得在菜市场讲课特别有感觉吗?"


👵个人唠嗑时间

说实在的,我第一次听说"鸡婆店"还以为是啥不正经场所。蹲点三天后发现,这种"土专家+新零售"的模式才是乡村振兴最缺的活水。现在城里人总说"知识付费",在咱农村,这叫"经验变现"。别看阿珍天天穿着围裙像菜贩子,人家手机里存着两百多个养殖案例,比某些专家教授的PPT实在多了。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来店里咨询的90后新农人占了四成。他们不问"怎么治鸡瘟",而是追着问"怎么打造IP鸡"、"能不能开发联名款鸡蛋"。要我说啊,这"鸡婆店"能火,关键是抓住了"既要老手艺,又要新玩法"的平衡点。就像阿珍常挂嘴边的那句:"养鸡先养心,做事要创新",这话糙理不糙,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